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14年南京旅游网络结构变化。研究发现:①旅游网络结构分层仍存在,仍然呈现强中心线型结构。但旅游网络密度增强,旅游网络密度由0.35增长到0.41,旅游者旅游线路安排中旅游节点数量也由4个增加至7个。核心成员之间联结密度有所下降,由0.81降至0.49;核心-边缘区联结度提高,呈现由核心节点向多节点分散分布特征。②旅游节点不均衡有所改善,旅游流分布更均衡。旅游节点程度中心性略有下降,2006年旅游节点程度中心性均值为5.19,2014年则降至5.04。旅游节点在亲近性指标中分布不均衡状况也有所改善。但5A级景区在网络结构中仍承担重要中介作用。其效率性、约束性、效能大小仍然较高,表明这些核心旅游节点在旅游流中竞争力仍较强,使得这些旅游节点具有不可替代性。③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旅游地日益呈现出多节点多区域空间布局。不同性质旅游节点越来越多,新旅游节点在城市旅游中作用逐渐显现。文化节点成为新城市文化体验场所,交通节点也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

  • 标签: 旅游流 社会网络结构 历时性比较 南京市
  • 简介:大都市区是发达城市化区域,它包括城市核心区和与之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有紧密联系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温州为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客流、物流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温州大都市区范围;通过对温州大都市区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温州人精神和温州社会网络是温州大都市区形成重要动力源泉;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提出了近期和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 标签: 温州 大都市区 形成机制 空间结构
  • 简介:本文依据ELES理论,利用2002—2008年数据,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投向、收入弹性及价格弹性四个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中食、住、行、游、购、娱等9类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0.0636,农村居民为0.1174;在9类单项旅游消费中,购物和其它服务边际消费倾向最高,消费投向主要为购物、其它服务和长途交通。(2)农村居民各单项旅游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l,城镇居民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小于l,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和餐饮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3)城乡居民各项旅游消费需求自价格弹性较大,互价格弹性较小;城镇居民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和餐饮消费需求自价格弹性大于1,农村居民各项旅游消费需求自价格弹性均大于1。

  • 标签: 国内旅游 消费结构 ELES模型 边际消费倾向 弹性
  • 简介: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地域认同程度反映是迁入地"城市魅力"效应,而相对较低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外地人"意识倾向特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产物。

  • 标签: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地域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用以吸引旅游者重要因素,其数量多寡、等级及类别在空间分布格局上较大程度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趋势。以山西11个地市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空间基尼系数、β指数、指数和通达度指数,分析11个地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并揭示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山西景点呈集聚型分布,景点空间分布比较均衡,但是景点连接度和通达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合理化布局政策建议。

  • 标签: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点-轴”开发
  • 简介:海峡西岸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有重大意义。当前海峡西岸旅游产业偏重观光游览,旅游投入偏少;偏重自然景观,旅游文化发掘不够;偏重旅行消费,旅游六要素不完备;偏重旅游旺季,时间上经营不平衡;偏重低级竞争,市场无序现象还比较严重。旅游产业布局存在旅游集散地与目的地错位、星散布局缺乏整合、重复布局分散客流、单体布局缺乏联系等问题。海峡西岸旅游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应集中精力抓准重点,延长产业链,设计旅游精品,调整布局构建多级布局体系。

  • 标签: 海峡西岸 旅游产业结构布局 评析与调整
  • 简介:城市群是国际竞争基本单位,科学地测量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程度,具有十分重要实践意义。针对相似系数法和区位法等传统度量方法不足,首次提出了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区域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测度两地区产业结构总体相似程度,而且还能反映地区产业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程度,可以定量地测度两地区产业总体相似性。两地区不同产业相似性。

  • 标签: 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与分工 城市群
  • 简介:根据对黔中经济区城镇化情况实证分析发现:从城镇化水平上看,黔中经济区城镇化是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滞后于非农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黔中经济区总体城市数量偏少,大城市缺位,中、小城市数量不足。稳健快速推进黔中经济区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黔中经济区发展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黔中经济区 城镇化水平 ZIPF法则
  • 简介:在我国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背景下,研究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要求、特点问题与目标路径,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课题。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理论与最新要求进行说明;(2)依据旅游产业经济学原理,通过对拥有3个5A级景区与迪士尼度假区上海浦东新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调查研究,以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长期观察,说明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点与问题;(3)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新要求及原则,参照世界经济论坛《2017全球旅游竞争力指数》报告对旅游竞争力分析框架与指标内容,针对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点与问题,构建了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体系;(4)依据系统论与控制论原理,指出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 标签: 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理论要求 特点问题 目标体系 实现路径
  • 简介:本文以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产业在经济开发下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为论述对象,对影响农林用地变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结构因素作深入分析,认为该地区局地范围内历史上形成农林并重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利于生态环境维护,而且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生态一生产结构相对优化,有着进一步良性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影响农林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合理性,使农林经济开发良性运作缺乏必要保证,进而出现地方环境与社会恶性发展危机。

  • 标签: 清代 黔东南地区 生态环境 农林经济 农业技术
  • 简介:本文从生态指数、环境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四者与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指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强相关性。最后,总结出在生态环境影响下,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面临机遇和挑战。

  • 标签: 资源型城市 生态环境 产业结构优化 灰色关联度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区域发展过程,认为本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发展势头良好;进而探讨了本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优化基本目标,并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方案及对策.

  • 标签: 黄河两岸地区 大河大路模式 产业结构优化
  • 简介:旅游目的地形象一般被认为是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构成三维结构,是影响旅游行为重要因素,但却很少有经验研究证明该结构及形象与旅游行为之间关系。本研究以江苏周庄旅游形象为例,用结构方程分析(SEM)方法检验形象结构三维度之间关系,以及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图关系。研究发现:①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有较强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77);②情感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26);③认知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37);④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14),而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直接影响不明显(路径系数=0.11),情感形象对认知形象影响未得到支持。研究证明了目的地形象三成分结构及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适用性,以及情感形象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图最主要形象成分。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意义、存在问题及对将来研究建议。

  • 标签: 旅游目的地形象 形象结构 游客行为意图 结构方程分析(SEM)
  • 简介:本文从经济发展阶段阐述了城市形成及发展,分析了中心大城市与生产型大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及其模型。认为当代后工业城市主要特征是在城市经营商务中心吸引下内部经济空间多中心。而且对后工业化城市中心商务区结构以及复中心城市诸中心结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后工业化 城市空间结构 内部发展理论 出口基础理论
  • 简介: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7个年份城市人口规模数据,分别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形以及城市规模空间演化等层面对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结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对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总结。

  • 标签: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 城市规模结构 空间演变
  • 简介:本文选取首届亚洲能源论坛秘书处作为案例,运用社会网络方法,通过档案法和深度半结构访谈法获得数据,从整体视角研究会议筹办机构内部信息沟通结构特点。研究发现,会议筹办机构内部信息沟通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实时性,其信息沟通结构规模与组成模式存在阶段性变化,而且愈临近会期,结构成员愈加紧密地围绕着核心成员和部门进行更频繁沟通合作。

  • 标签: 会议 筹办机构 信息沟通结构 社会网络
  • 简介:扬州是一座具有近2500年历史文化名城和驰名中外旅游胜地,历史悠久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咽喉。早在隋朝时,京杭大运河开通,使扬州港成为漕粮、贡物运输咽喉所在;唐朝时,扬州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是南北粮、草、盐、钱、铁运输中心和海内外联系重要枢纽。可以说,自古以来港口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城市经济发展 沿江地区 港口 地区经济发展 扬州市 产业布局调整
  • 简介:作为晚清民国时期一座区域性大都会,潍县城市地域结构表现为“西绅东商”特征:士绅主要聚居于主城,东关西半部和自浪河西侧则是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这种地域结构特征实际上在晚清以前即已形成,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并未在潍县火车站一带形成可观城市地域,“西绅东商”特征表现出强烈稳定性。士绅近官署而居居住习惯、潍县城孛茸毂胶东交通区位特征、晚清民国时期颇具规模城市建设运动和东关因有城墙环绕而表现出安全优势,是造成这种稳定性四个内在原因。

  • 标签: “西绅东商” 城市地域结构 稳定性 潍县城 晚清民国
  • 简介:根据舟山市定海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多重要求,基于多目标规划方法和灰色关联技术对该区在1996—2004年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进行了定量评判。研究表明:①舟山市定海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程度总体不高,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趋向合理;②定海区城乡土地不同用地类型与目标值贴近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揭示出不同用地类型调整空间差别明显;③与整个上升趋势相比较,1998年间土地利用合理性程度突然下降,反映出自然灾害对舟山市定海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影响依然十分显著。

  • 标签: 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性评判 多目标规划 灰色关联分析
  • 简介:随着《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实施,由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构成新东北经济区区际联系不断增多,双方对功能完善综合运输系统需求日益增强。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区际运输通道空间结构现状及客、货流未来发展特点,遵循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原则,提出建设6条运输通道与15个二级运输枢纽为骨架,3条运输干线为辅助网格状区际综合运输通道空间结构,并指出在改善铁路、公路运输方式同时,要积极开展油气及煤化工产品管道运输,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东北三省 蒙东五盟市 综合运输通道 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