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数据,本文从动态结构视角对新疆以及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这四个主要民族的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新疆人口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新疆汉族以迁移增长为主,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仍以自然增长为主。在人口结构方面,无论是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经济结构,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在人口分布方面,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在乡村,且呈现明显的聚居性,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口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性依旧存在。新时期充分认识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发展特点、差异及不平衡的现实,将为我们落实好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打下必要的基础。

  • 标签: 新疆人口 主要民族 数量与结构 发展差异
  • 简介: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市镇是乡村文化的代表.近代以来,文化格局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都市文化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都市成为文化的辐射源,它不断地渗透与影响农村地区.浙江省南浔镇教育在近代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具体地说明了传统教育是如何变化的.

  • 标签: 江南市镇 中国近代教育 新式学堂
  • 简介:美国女性中产阶级是19世纪末新旧中产阶级交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以性别为标识的“白领职业”群体,其社会地位在二战后明显提升,并逐渐显现出如下特点:其一,在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与新中产阶级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二,职业趋向开始向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薪水和收入不菲的“白领职业”攀升,成为美国一个新起的、且相对具有职业竞争力的社会群体;其三,参政议政的政治兴趣颇为浓厚,与美国中产阶级传统上“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 标签: 美国 女性中产阶级 白领阶层 产业结构 女权主义运动
  • 简介: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以17世纪中叶为界先后形成了生计型迁移和改善型迁移两种模式.17世纪中叶以前,随着人口快速增长而出现乡村人口过剩,许多人为生计所迫,在原住地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生计型迁移模式.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17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增长减速,经济地理布局日趋均衡,城市拉力作用减弱,人口迁移走向地方化和有序化,从而形成了改善型迁移模式.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模式的变化深刻影响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 标签: 转型期 英国 人口迁移模式
  • 简介:陈济棠治粤,为了巩固在广东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发展广东经济的《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以增强经济实力,与中央抗衡。这一时期广东经济发展到历史的最高水平,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拟从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区域结构等三个层面对广东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历史的考察与分析。

  • 标签: 陈济棠 广东 经济结构 工业 经济发展 农业
  • 简介:认识方志恩之前,先见到他的一件书作,很为他在书法上的艺术功力所折服。得识方志恩之后,又见到他的一些书法和绘画作品及有关资料,从中了解到他的创作成果和一些学术见解。作为一个书画家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创作上的不懈努力,以及他的谦和质朴,都令我感动。

  • 标签: 书法 方志 国画 潇洒 绘画作品 学术见解
  • 简介:论1895-1927年上海都市郊区市镇的变化罗苏文1895-1927年是上海都市经济显著发展时期,一方面近代上海都市以上海县境为寄生体,迅速发育成熟,促使县市脱离,市大而县缩;另一方面本阶段周边市镇①的升降存废,又为考察近代上海都市的崛起对周边市镇经...

  • 标签: 市镇经济 都市经济 南汇县 浦东地区 都市区 市郊区
  • 简介: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有显著扩大.这个扩大同时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并非单纯的府城工业向外转移,而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经过这三个世纪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期,城市工业在苏州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 标签: 工业 城市 明清 苏州
  • 简介:大概十多年前,在澳大利亚托雷斯海峡的树莓礁上,人们偶尔还会看到那种小小的啮齿动物,它浑身灰色,身体圆润,胡须细长,尾巴粗壮,在沙滩和珊瑚碎石中奔跑它叫珊瑚裸尾鼠,是大堡礁唯-的原生哺乳类动物:从人类发现它至今的两百多年里,它就像草丛、滨鸟和大海龟们一样,在这个澳洲大陆南部的小岛上安静地存在着。

  • 标签: 哺乳动物 气候变化 澳大利亚 啮齿动物 大堡礁 珊瑚
  • 简介:冷战在欧洲开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倾向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权,希望后者能在中国内战中获胜。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但国民党军队的迅速失败令美国政府不得不从1949年初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其着重点在于尽力离间中苏.阻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在这一努力失败后,美国立即调整其亚太战略布局,一方面遏制中苏、限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一方面扶植日本、保护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在远东建立新的同盟关系。在远东地区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中,中苏结盟这一问题不仅左右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也成为美国开始其亚洲冷战战略时的基本战略考量。

  • 标签: 冷战格局 中国内战 对日和约 国民党军队 社会主义阵营 中苏同盟
  • 简介:一、我与《中国藏学》的缘分《中国藏学》1988年2月创刊。此前1986年10月,由廖祖桂总编和我一起拟出发刊词稿备用,其中谈到“崇实与求新”将是本刊的特色。20多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现在《中国藏学》发刊已经满100期,在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扬。漫长的时间内,刊物为藏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多,在国内外藏学界所起的影响之大,有目共睹,让人感到欣幸和快慰。

  • 标签: 藏学 中国 忘情 100期 发刊词 国内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时代。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内涵,不断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树立完善新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性成果,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改变,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取得开创性提升,正在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新征程迈进。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地方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文化自信
  • 简介:本文由作者在撰写《李先念传》和《李先念年谱》的过程中,查阅了中央档案馆有关资料整理而成。文中所列的时间,均为国务院办公室讨论通过的时间,或为国务院批复云南省报告的时间。1956年至1965年,为云南省政区变化较大的时期,也是云南省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设立较多的时期。

  • 标签: 中国 云南 行政区域 历史发展
  • 简介: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铁兵器,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质量、技术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在这段上下跨越450年左右的历史中,铁兵器是如何发展并取代铜兵器,学界说法不一。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秦汉各时期的铁兵器和铜兵器的出土数量进行了详细统计,发现秦代的铁兵器虽有所发展,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西汉时期尤其是西汉中晚期,才是铁兵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的重要节点;到了东汉时期,则是这种取代过程的巩固加强期。

  • 标签: 秦汉时期 铁兵器 出土数量
  • 简介:中世纪西欧领主附庸关系是构成西欧封建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与采邑制一起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内涵。领主附庸关系是指以"采邑"为纽带结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附庸与领主之间不仅有身份差距,他们的关系还包含一定的契约因素。中世纪晚期,领主附庸关系的根基与内容都在发生变化,附庸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独立性增强,对领主的人身依附性减弱,甚至逐渐退化为一种象征意义,他们之间的身份等级基调褪色,契约精神强化,双方由领主与附庸的身份关系逐步向平等的契约关系发展,英格兰随之迈进现代社会。

  • 标签: 领主附庸关系 身份 采邑 封建义务 契约
  • 简介:<正>对张学良在武汉时期(1934—1935年)思想变化历史的研究目前几乎还是个空白。其实,这一时期是张学良思想变化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其思想逐步升华的时期。从1934年初张学良出国考察归来,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发生,这三年中,张学良的思想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尽管如此,他的爱国、爱民和主张“国家统一”民族主义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正如张学良自己所说:“拥护国家统一,可以说是我生平一贯的主张,过去的已有事实证明,今后我更要在这一方面作最大努力!”张学良的这种思想,在后来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之下,终于使之从拥蒋反共嬗变至联共抗日、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当然,这个转变,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拟从其思想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剖析这个过程。

  • 标签: 蒋介石 武汉时期 思想变化 “攘外必先安内” 共产党 张学良
  • 简介:曹禺自己没有,评论界历来也没有从曹禺戏剧观内在矛盾因素的变动上及其剧作的基本模式上,来探寻过他的创作的发展过程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本文作者将他在研究古代文学中所创造的,并在其专著中详细予以了阐述的历时性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的方法,引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具体地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曹禺戏剧观的三个因素:写实、做诗与出戏的变动及组合上,第一次阐述了曹禺从、,到、以至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沿着戏与真、诗与真以及戏与诗的矛盾展开的逻辑进程;在这一历时性的阐述之后,作者进而将曹禺这五部剧作划分为两种类型,从中抉发出曹禺剧作的内在模式,由此予以了曹禺这五部剧作以统一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中,本文又一方面从曹禺创作的基本模式及其戏剧观之内在矛盾的日益暴露所造成的艺术困境的加深上,另一方面则从三十年代初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文艺潮流的变动上,说明了曹禺上述创作模式之必然走向末路.

  • 标签: 曹禺戏剧 曹禺剧作 阐述 《日出》 探寻 《原野》
  • 简介:16、17世纪江南社会之丕变及文人反应孟彭兴(一)明王朝定鼎以后,南京作都53年。其间,洪武皇帝曾以元氏阍弱,威福下移,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至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为由,对江南进行打击,强制迁徙富民14万户于凤阳。以后,又二次徙19600余...

  • 标签: 江南社会经济 江南地区 17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经世致用 文人
  • 简介:开、天年间度支司职权变化是唐代前后期财政机构转变的核心问题。本文指出度支司以开元年间脱离金、仓部进而集计划与执行于一身为基础,在天宝年间演变成为带有兼使、侵夺司农、太府等寺监职权的独步天下的财政机构,开、天时度支司的特征为唐后期度支使所继承。同时也论述了促使度支司变化的开元天宝政局。

  • 标签: 支司 仓部 太府 财政机构 判度支 开元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