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正>民俗象征一、民俗象征的类型与特征(一)民俗象征的低级层次,是“指代”。民俗活动充满着美丽而繁多的现象。它把那些子虚乌有或不在眼前的东西统统纳入翩翩飞舞旋转流动的思绪。在这种场合下,“指代”就有用处了。它使那些并非存在或不能随心所欲拈来使用的东西有了文化象征意义的“替身”,让“替身”虚与应酬、周旋敷演,帮助俗

  • 标签: 民俗象征 中国民俗文化 美学表现 民俗活动 象征思维 象征物
  • 简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艺术领域,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表现形态:明朗的清晰之美和神奇的含糊(朦胧)之美。苏轼的著名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形象地描述了这两种表现形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西湖景色,在晴天红日之下,“水光潋滟”明朗而清晰;在雾雨迷漫之中,“山色空濛”,神奇而含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引起人们的妙思逸想,情感愉悦。但是,审美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作为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那种奇幻神秘含糊之美,却更为人们所喜爱,黄山云海,钱江潮头,庐山烟霞……灵幻飘缈,朴朔迷离,常常钩人魂魄。明人浦祊在《游明圣湖(即西湖)日记》中写道:“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中别

  • 标签: 文艺美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色空 明圣湖 黄山云海 审美价值
  • 简介:任何时代的人关注自已某方面的历史时,总是想从中获得一些有当代价值的东西,真正“为历史而历史”的大约很少.没有了“当代视野”,所谓“历史视野,将归于虚无.钟仕伦君的新著中处处可见这两种视野的融合.他放弃了那种以古代话语方式解说古代典籍的方式,而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语方式来阐释古代人的审美精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诫过后人;“言”乃筌蹄、乃“物之粗”,“意”乃鱼兔、乃“物之精”.所谓“意”即先哲们审视和观照文艺、审美现象后的产物,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精神”,此“精神”当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不能“刻舟求剑”以求之.我以为,要想使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审美精神在当代发扬光大,就必须用现代话语方式给予阐释.这样,对有关方面的研究就绝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对话”,一种垂询,一种叩问.仕伦君“叩问”于曹丕,几度对话,方悟出所谓“徐干时有齐气”,并不是说“舒缓”,反而是说“强毅阔达”.他背靠当代学术成果,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若干范畴进行逻辑梳理,这方面也新见迭出.比如他说:“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崇高’既在主体,也在对象.在主体,主要指人格的善;在对象,则指事物的力度、气势和体积的巨大”,“它不仅仅是指一种美学形态或一

  • 标签: 审美文化 美学思潮 南北文化 新视野 话语方式 审美精神
  • 简介:研究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目的在于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发现美育对学习的重要性,找到优化美学教育的途径。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分析了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健全人格操守、提高审美修养。并就艺术设计专业中美学教育的举措提出了建议。

  • 标签: 美学教育 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重要性
  • 简介:写意中国画是中国数千年儒道释哲学文脉发展的深厚积淀和自我显现,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思潮的冲击,坚守、消退抑或变异成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艰难选择。在民族文化身份日益自觉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画家坚守中国传统艺术,致力于探索中国写意文化的深层内涵,体现“意之大者”的人文精神,而非盲目崇媚、取悦或复制所谓的西方与当代。浙派画家冯运榆便是其中的一位。

  • 标签: 美学内涵 艺术人生 民族文化身份 中国传统艺术 文化思潮 全球一体化
  • 简介:影,是一种独特的营造语汇,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园林裨益良多,但一直未被学界充分重视。天体、气象、山水、花木、鸟兽、物什皆因影而不同凡响,笔者结合《全唐诗》、《全宋词》中摹写园林诸物之影的佳句,阐明'影'对建筑空间绵延性与幽深感具有强大的拓展功能,影足可令园林绝处逢生,锦上添花,彰显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的美学至境。

  • 标签: 园林 造景 诗学 动静 虚实
  • 简介:自然与美的境界,是晋人人生理想的最高体现。魏晋美学凝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审美情结。魏晋玄学本身并非属意于美学的探究,但汉末以后政治的险恶、名教的式微,引发“援道入儒”的新道学——玄学生发。玄学的缘起及玄学辩难,形成了一次崇尚自然自由、追求人生理想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魏晋玄学的整合儒、道便为架构出一个充满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美的时代奠定了哲学思想基础。

  • 标签: 晋人之美 名教式微 玄学辩难
  • 简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州市文史馆馆员黄云,早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壁画,留校任教多年,又到广州任中国画会副会长,创办了华南师大的美术系,现任广州书画学院副院长,不仅有丰富的美术教学经验,而且有《中国山水画史》等专著,学养丰富,功力深厚。他还深人生活,勤奋刻苦,他作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中外绘画技巧,已经形成了他特有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绘画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它标志着:画家已经寻找到自己能熟练掌握的审美表现手法,在继承和发展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变化出自己的艺术方法,能用以恰切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和审美感情,使之既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又有自己的个性风格。或者更

  • 标签: 中国 黄云 山水画 艺术鉴赏
  • 简介:19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台湾当局对钓鱼岛的态度软弱,让台湾留美学生开始认同新中国,布朗大学会议通过决议,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中美关系缓和后,知名华裔学者和台湾留美学生归国参观,重新认识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新中国取得成就的认识与赞扬,更加深了台湾留美学生对新中国的认同。台湾留美学生对新中国的认识/认同,经历了由保钓运动的感性认识到归国之旅的理性认同的过程。国家认同包括“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台湾留美学生只是转变制度认同,不能将“制度认同”简单等同于“国家认同”,认为台湾留美学生转变了“国家认同”。

  • 标签: 台湾留美学生 保钓运动 新中国认同
  • 简介:近年来,不少明清经济史学者对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提出了新的评估,强调直至进入19世纪之前,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实并不逊于英国、西欧或世界其他任何地区。诸如R.BinWong(王国斌)的《ChinaTransformed:HistoricalChangeandtheLimitsofEuropeanExperience》(IthacaandLondon:ComellUniversityPress,1997)和KennethPomeranz(彭慕兰)的《TheGreatDivergence:China,Europe,andtheMakingoftheModemWorldEconomy》(PrincetonandOxford: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0),

  • 标签: 18世纪 中国 产权制度 经济变迁 社会冲突 经济发展程度
  • 简介:波德莱尔这三首“献给维克多·雨果”的诗均创作于1859年,是《恶之花》发表两年后的事。这一时期前后,是波德莱尔艺术创造力最为勃发的阶段。

  • 标签: 地狱 忧郁 生的讯息
  • 简介:<正>“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一)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 标签: 文艺美学 “意象” 审美意象 中国古代 发展史 意境说
  • 简介:通过对长沙地区风水塔建筑的系统性调查,基于建筑美学思想分析了风水塔建筑的独特艺术形态;通过大量史料,以有机哲学观为指导分析了明清时期风水塔自身兼具的多元建筑文化。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归纳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风水塔建筑,揭示了风水塔作为民间塔式建筑固有的人文思想与美学意义。

  • 标签: 风水塔 长沙地区 人文思想 美学意义
  • 简介:当代博物馆的价值传播是为了让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但这个传播必须以美学为引导方能事半功倍.当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就是如何在确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美学创新形式让价值传播最大化.本文以自己的设计实例来证实当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价值传播与美学引导理念.

  • 标签: 陈列设计 价值观 传播 美学
  • 简介:海登·怀特的历史叙述主义和F.R.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论是当今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领域并列的两大范式。有趣的是,海登·怀特的另一大史学创见--影像史学并未在其自身学说中获得最充分的理论价值,反而在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论视域下成为绝佳史学叙述载体。在历史表现论视域下,影像史学在知识传播和美学表现两方面都具备一种特殊的"实验性",即基于不确定条件的探索性。因此可以成为历史教育完成知识传播与文化渗透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相应的,也应具有较专门的方法论。

  • 标签: 历史表现 影像史学 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