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一、关于题目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自1991年以来已历四届。第三届在上海举办时曾以“媒体的变革”为题,展出观念艺术特别是装置艺术的作品。本届展览题为“雕塑与当代文化”,显然有与之对峙的意思。雕塑和装置的关系,是当代艺术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雕塑在当代文化背景中出场的可能性。雕塑的概念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它总是采用某种单纯的材料(如铜、石材、木料、不锈钢等等),经过有技艺性的加工手段(如刻削、塑造、焊接、浇铸等等),创造出有别于自然事物的作品。然而自杜桑之后,这一界说变得模糊起来,西方雕塑史从德加采用道具到杜桑使用现成品,逐渐变得开放,也逐渐变得难以描述。当然,杜桑的意义正在于此,他以亵读传统的方式反对样式主义,不期而然地辟开另一条道路,即以现成

  • 标签: 当代文化 分析报告 雕塑家 当代艺术 装置艺术 观念艺术
  • 简介:文学之外,鲁迅先生对美术的兴趣最大、着力最多。对美术的最大贡献就是直接"催生"了"新兴木刻运动",没有鲁迅,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不可想象,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史也会改写。为了"重温鲁迅美学思想,正确理解他所倡导的‘拿来主义’,发扬他所培育的现代版画艺术的光荣传统"(主编语),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8开、5卷本的《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李允经、李小山主编),依次为《欧美版画卷》(上、下)《苏联版画卷》和《日本版画

  • 标签: 版画艺术 李允经 近现代美术 画史 创作版画 美术基础
  • 简介:据《巩县志》记载,1995年10月,河南省巩义县(今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村委在编纂《白沙村志》时,发现《崔继泽墓表》。该碑为袁世凯亲笔手书,立碑时间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该碑原立于巩义市白沙村崔氏祠堂,后来披毁成了两段。据考证,上段因做机器底座凿有四孔,下段湮没地下。墓表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已丢失。该碑现存巩义市文管所。

  • 标签: 书法 巩县 白沙村 巩义市 河南省 袁世凯
  • 简介:所谓洋楼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针对外国人反抗活动的增多,洋楼纷纷进入本围的租界地,达官显贵携家眷也来到天津租界,他们所建的花园别墅和西式住宅,便被统称为“天津小洋楼”。简而言之,“小洋楼”是中国人修筑的外国房子。

  • 标签: 天津租界 保护 建筑 风貌 地域 近代
  • 简介:明代是我国版画插图极盛时期,不仅小说、传奇、诗集和游记之类有插图,就是史传、经典和志略等有时也配以精致的版画插图。著名的《水浒全传》《金瓶梅词话》《十竹斋笺谱》等精美的版画插图作品传入日本后,加速了浮世绘版画插图的发展进程。日本浮世绘代表画家葛饰北斋是近代著名的东方插图艺术家,以富有灵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水浒全传》进行了细腻而精彩的艺术诠释。其绘制的《浮世绘水浒传》具有明代版画插图工整简洁的艺术特色,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 标签: 插图 版画 艺术特点
  • 简介: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民俗活动--中秋博饼,是国内独特的中秋节庆仪式,尤其最近几年在全国的知名度是越来越高。而作为博饼活动必不可少的月饼,也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意义的传统食品,而成为闽南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本文以闽南中秋博饼民俗文化和月饼包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现代包装设计的角度,探索闽南民俗文化特色在现代月饼包装设计中创新性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标签: 闽南 民俗文化 中秋博饼 月饼 包装设计
  • 简介:篆刻艺术的产生与兴盛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连,也与其它学术、艺术如金石学、文字学、文学、书法、绘画等相关,所以说艺术是相通的。

  • 标签: 艺术特色 赏析 印式 秦汉 篆刻艺术 金石学
  • 简介: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领域大家庭的成员,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不断成熟发展起来,特别是面对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信息传播交流方式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设计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其开放性的学科发展方式,综合性的学科专业特色,以多种的艺术形式和专业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展示设计与现代设计其他专业和学科密切相关,专业上相互交叉渗透,有时甚至突显出其他专业的形式特征。

  • 标签: 设计信息 信息交流方式 艺术形式 传播交流 世界博览会 形式特征
  • 简介:鼓浪屿作为福建厦门的一个小岛,因其特殊的历史和人文原因,岛上建筑独具一格,风格秀丽,形式多样,展现出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雕饰作为建筑艺术文化的精华,不仅展现了建筑构件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并在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生活与建筑本身高度地融合与统一,集中外化了建筑的精神和气质。本文试从鼓浪屿建筑中雕饰用材、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研究和探讨雕饰在鼓浪屿建筑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特色

  • 标签: 雕饰 材料 题材 文化成因
  • 简介:《石渠宝笈》是我国古代书画著录史上的扛鼎之作,在艺术研究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以辑补《全元文》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其在保存古典文献上的独特价值。新辑的二十九篇佚文,既有如张翥、周伯琦、商挺等名家,也有如张圣卿、王渐等不见经传者;既有鲜于枢、班惟志等书家兼曲家者,也有绘画大家吴镇。此不仅可补缺《全元文》,更重要的是呈现出动态的历史形态,为进一步研究当时文人多层次交游活动提供铺垫。

  • 标签: 《石渠宝笈》 文献价值 《全元文》辑存
  • 简介:《美术课程课标》指出:“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 标签: 课程开发 地域特色 水墨画 趣味 儿童 广州
  • 简介:  中国木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最著名的是福建莆田木雕、浙江东阳木雕、广东潮州木雕、温州黄杨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它的还有,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

  • 标签: 中国木雕 仙游木雕 传统特色
  • 简介:近些年,我先后读到丁杰先生的多部山水画集,同时读到不少美术界理论名家对他的山水画艺术评论。丁杰先生2011年5月28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湘江行"山水画展时,我目睹了盛大的开幕式和展厅拥挤的镜头,在研讨会上还就当时观感做了发言。在此之前,他已在中国美术馆和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美术馆及港澳台地区举办多次个人画展。近日,我再次读到他的新作,惊喜之余,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背景、所思所想和艺术研究目标及其成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山水画艺术 中国美术馆 山水画创作 艺术研究 个人画展 黄宾虹
  • 简介:在中国革命史上,巾帼女作家像丁玲等非常少,其中精于书法的则更为稀少了。而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则能文善书,她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成为其反压迫、抗日寇为主旨的文学作品之外的另一大亮点,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 标签: 女作家 书法 萧红 左翼 精神 中国革命史
  • 简介:毛公鼎是西周时的青铜器。清光绪末(1850年前后)在陕西岐山出土。器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壁内侧铭文32行,拓片分左右两幅,或云498字,或云497字。内有合文8、重文10。隐约间似有阳线绒格。此鼎出土后几经转手,1942年由陈泳仁购得,1945年陈将其献给国家,藏南京中央博物院,1949年迁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毛公鼎铭文系毛公所作,记叙周王对其册命以及赏赐的器物。铭文前面绝大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周王对毛公训谕。铭文和《尚书·文候之命》以及《诗经·大雅·韩奕》的用语和内容颇为近似.学界一般

  • 标签: 艺术特色 毛公鼎铭文 青铜器 金文 博物馆 博物院
  • 简介:年画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造型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的一个独立的画种。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特有形式记录着老百姓对生活美好的祈愿,是人们对美的最真实的认识和最朴素的表现,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

  • 标签: 艺术特色 年画 都市民俗 解读 上海 中国民间
  • 简介:近年来,"跨界"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在教育领域也未尝不可"跨界",时代在发展,教育手段就必须不断创新。本文以编排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将比较分析法与情境式教学法相结合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比较分析法 水平对比法 归纳对比法 呈现法 情境式教学法
  • 简介:2015年9月10日,“岁月——邓家驹美术作品暨文献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该展展出了邓家驹艺术生涯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邓家驹先生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见证人,在本期“传统与当下”的视野当中,本刊实录杨维民为邓家驹文献集所作后记,并对本次展览进行了评述。

  • 标签: 美术作品 文献 传承 艺术生涯 美术事业 现代中国
  • 简介:扬州印坛,人才辈出。蒋永义兄是其中之佼佼者。永义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竹西印社社长。永义兄少年时就爱好篆刻,1964年,拜扬州印坛耆宿蔡易庵先生为师。他曾这样回忆在蔡老指导下的学艺过程:“遵先生教,以秦汉为宗,白文学汉铸印,朱文学封泥,书法习秦篆,艺途渐入康庄。”四十余年来,永义兄牢记并实践了蔡易庵先生的话,

  • 标签: 艺术特色 篆刻 管见 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 书法家
  • 简介:俞樾生于道光元年(1821),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举人,三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土。咸丰二年,散馆授编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两年后被劾罢职,辞官后侨居苏州。此后,因“东南遭赭寇之乱”,颠沛流离于德清、上虞、上海、北京等地约十年,直到同治四年俞樾与李鸿章在金陵相识,才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年又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足迹不出江浙,在此讲学达三十余年之久。

  • 标签: 俞樾 书法 紫阳书院 诂经精舍 李鸿章 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