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欧盟治理的网络和多层级特点给其问责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民主问责缺失或被弱化。本世纪初以来,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已成为欧盟治理的核心要素,这一"参与转向"为其在欧盟问责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鉴于欧盟政体的特殊性,有必要对问责概念乃至评价问责的视角做出调整,由此可以凸显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或者说社会问责在提高欧盟问责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问责有其固有的弱点,因而只能是传统的民主问责的补充,而绝非替代。

  • 标签: 欧盟 公民社会组织 问责 社会问责 民主问责
  • 简介:本文尝试从文化学视角聚焦《痛苦的中国人》的无聊问题,探讨语言危机状态下,个体混乱与感知错位,无聊作为意义消解与重构合二为一的过程。文本研究得出作为存在状态的无聊同时提供了战胜虚无主义,重新追问存在意义的可能性。

  • 标签: 无聊 语言危机 门槛状态 解构
  • 简介:在近代来华的众多传教士,郭士立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的指责。他是勤勉的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的视角出发,对郭士立的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

  • 标签: 郭士立 传教士 身份建构 身份冲突
  • 简介: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的差异在跨文化教学环境造成的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近些年相关实证研究的样本,着重探讨学习风格理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模型。现有的研究模型试图将国家文化以及文化维度与传统的学习风格理论相关联,来揭示文化因素对学习风格及学习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归纳出三种研究模型并分别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中西跨文化教学环境更具实践意义的学习风格理论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学习风格 跨文化研究 文化 研究模型
  • 简介:1995年德经贸关系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宋坚一、1995年德经贸关系的特点(一)中德贸易继续增加,但增幅比上年有所缩小。据我国海关统计,1995年两国贸易额为137.1亿美元,其中我国出口56.72亿美元,进口80.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5....

  • 标签: 经贸关系 问题及对策 纺织品服装 德国企业 粗放式经营 精密仪器
  • 简介:作为中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10CUS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与《旧约·雅歌》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与艺术作品对“灵之园”与“爱欲之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dela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园子与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与《创世纪》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的“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与“骑士爱情”(minne)。

  • 标签: 灵之园 爱欲之园 优美之地(10cus amoenus) 封闭的园子(hortus conclusus)
  • 简介:初学者翻译练习的一些常见错例析□邢爱华1你们学校有操场吗?误:HateureSchuleSportplatz?正:HateureSchuleeinenSportplatz.析:初学者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往往漏掉名词前的冠词。其它如ErliestBu...

  • 标签: 翻译练习 初学者 例析 不可数名词 修辞问句 足球比赛
  • 简介:欧盟是国际贸易谈判重要的参与方,欧盟委员会在得到了各成员国的授权后,代表欧盟参与谈判,在欧盟各成员国与欧盟委员会之间具有委托-代理的特征。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作为代理人的欧盟委员会在谈判因为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与作为委托人的欧盟成员国在利益偏好上发生了冲突,在具体的农业贸易谈判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代理人失职”的现象。这种情况又对具体的谈判结果产生了影响。欧盟特殊的治理结构以及农业贸易谈判较高的技术性要求是这种“代理人失职”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欧盟 多哈回合贸易谈判 共同农业政策 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人失职
  • 简介:奥地利知名剧作家约翰·内斯特罗伊的滑稽剧《猴子与新郎》不仅令人捧腹,亦发人深思。在剧本,常被视为人与动物之间“边界角色”的猴子成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在制造诙谐、荒诞效果的同时也具有多重反讽的作用。与学习人类社会的准则而具有人之特性的猴子不同,《猴子与新郎》中人与动物的转换是反向的,即乔扮猴子的新郎被“巫师”禁言,由人“降格”为猴子。在人类学等学科对动物的关注、早期进化论观念、政治复辟和工业化等背景下,人的动物化及由此引发的身份危机和认知混淆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影射和反讽。

  • 标签: 动物研究 身份危机 猴子与新郎 内斯特罗伊
  • 简介:本文以属于早期宫廷抒情诗的《屈伦贝格之诗》为引子,探讨了该文中三次出现的鹰母题,结合中世纪的文学、历史、宗教文献,论述了中世纪宫廷文化贵族女性的地位。结论是典型的宫廷抒情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是理想化的,并不是现实的体现,而恰是现实的反面。

  • 标签: 宫廷抒情诗 宫廷文化 性别关系 中世纪 中古德语
  • 简介:随着2002年1月1日德国债法现代化法(以下简称新法)的施行,有着100年悠久历史的经历了一次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而买卖合同法是这次改革的重心之一.德国的立法者弃担保主义而取履行主义,以履行主义为理论基础,扩展了物的瑕疵范围,将物的瑕疵和权利瑕疵统一调整,重新构建了买卖合同法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新法不仅克服了旧法理论基础不统一、调整方式多样、适用困难等缺陷,而且体现出明显的侧重于保护消费者的立法倾向.

  • 标签: 德国民法典 瑕疵 物的瑕疵 瑕疵担保责任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形象 德语文学 赛里斯 契丹 约翰长老
  • 简介: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的德布林和瓦尔泽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对文学仪式和面具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揭蔽。

  • 标签: 仪式 述行 符号 面具
  • 简介:本文聚焦中欧光伏争端,以衍生自双层博弈理论的三层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此次贸易争端进行分析和梳理。本文主要尝试通过“赢集”这一核心概念,解释此次争端中德国和欧盟的立场及行动。本文认为,在此次光伏争端的案例不仅存在着中国与欧盟在国际层面的谈判和互动,欧盟与其成员国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利益集团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而争端最后的解决结果是这几个层面互动的合力的结果。

  • 标签: 中欧光伏争端 双层博弈 三层博弈 欧盟决策机制
  • 简介:歌德诗剧《浮士德》,作为现代无神论者的主人公浮士德"翻译"《圣经》"约翰福音",其目的就是试图弃绝神性-自然秩序,否定此在涵义,意欲建立一个人本-自由世界,即人本主义的世界。从"夜"场开始对此在境况的抱怨,对传统和权威的彻底否定,到"书斋"对黑色精灵的主动吁求,试图将神性特征"翻译"到人本层面上来,都是现代人浮士德的主体性诉求,这一主题在戏剧情节结构、诗剧的韵律、节奏得以彰显。浮士德挪迻《圣经》的行为全喻了现代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圣经》 挪迻 自然秩序 人本自由
  • 简介:歌德《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场“山谷”是古希腊悲剧形式和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完美结合。尽管浮士德全场缺席,然而他却无处不在,其中诸男性形象均为浮士德的本质性变形。他在向往神性的过程走完此在的最后瞬间,不断向上意味着原先的无神论人本主义者浮士德的神性皈依,承认并敬仰在人之上的更高存在,最终成为崇拜圣母玛丽亚的博士。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变形 神性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的小说《迷惘》诞生于二战前夕,作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怪诞的群体像,令人费解。本文以作者战后形成系统的群众和权力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作品里普通群众如何转化为攻击性群众,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群众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从而揭示作者对时代危机和隐藏在荒诞背后残忍现实的敏锐感知,进而印证作品的时代预见性。

  • 标签: 群众 权力 对时代的隐射和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