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准备活动对大学生运动员无氧功率输出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MONARK894E无氧功率自行车和HUR测力台对12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三次测试(间隔1周),每次安排不同的准备活动,分别测试运动员30s蹬车及纵跳的无氧能力。结果:慢跑加牵拉运动的混合式准备活动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无氧输出的能力,而单纯牵拉运动效果不显著。结论:混合式准备活动,相对来说对发挥人体无氧能力的效果更好。
简介:以学生的多项体能水平作为主要的效果指标,对青岛、东莞、重庆、泉州、厦门和蚌埠等试验基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共6所学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不论课改试验区还是非课改试验区,新的体育学习评价都能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能水平,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新的体育学习评价运用于课改试验区所获得的效果也明显好于尚未实施体育新课程的非课改试验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体育学习评价对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程度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大的趋势,高中生的体能水平进步幅度极为显著,且小学和高中女生的进步幅度也明显好于男生,建议在下一步的体育学习评价改革中进一步关注与重视初中女生的体育学习需要。
简介:以天津财经大学女子定向越野队(国家队)1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过八周的10km耐力训练,测定训练前后的跑节省化、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并运用因子分析比较对耐力训练效果的指标进行相对重要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10km长跑训练使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的VO2max各指标几乎没有变化;VT各指标中除R-VT指标没有显著意义外,其他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升高(2%~7%,P〈0.01);RE各指标有非常显著的下降(2%~9%%,P〈0.01)。结论:(1)为期八周的10km有氧耐力训练(VT强度)能够提高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的RE、VT水平,VO2max几乎没有变化;(2)RE在评价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耐力训练效果方面优于VT、VO2max,具有较高的可训性。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角速度重复训练期间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运动时峰值力矩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瑞士产CON-TREXTP500型人体腰背肌力评估和训练系统,测评了8名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男大学生进行三种角速度(45°/s、90°/s、135°/s)各13组重复训练期间(共39组)腰背屈伸肌群抛物线主动补偿模式下等速向心肌力指标。结果:1)在13组的重复训练期间,随着训练组数的增加,受试者的伸肌和屈肌峰值力矩均呈现先上升然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于第7组(135°/s)时即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2)在前6组重复测试中,三种速度下,第3组与第4组间的峰力矩值均高度相关。3)基于第3、4组的数据,45°/s时背伸肌群的峰值力矩显著性高于而屈/伸比则显著性低于90°/s及135°/s时的值(P〈0.01)。45°/s及90°/s运动时腰背屈伸肌群之间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角度存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135°/s运动时二者则基本相同(P〉0.05)。结论: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康复训练时宜采用3~6组慢速或中速方式;等速力量评价时应以第3组或/和第4组的测试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
简介:通过对北京优秀运动队7个项目84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及对部分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发现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性质与产生的原因与他们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有关。集体项目运动员的慢性(陈旧性)损伤比个人项目运动员的比例高。损伤产生的原因以身体疲劳为第一位,个人项目以运动技术不规范为主,集体项目则以准备活动不足和技术动作不规范为主。同时还发现,运动损伤会对运动员产生心理影响,怕运动成绩下降,怕教练员和队友的埋怨,怕亲人担心,不敢做高难度动作,厌烦训练。建议,重视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新的技术动作应放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进行,训练课的后半部分应减小运动负荷,可进行耐力性训练。个人项目应注意专项技术训练,加强技术巩固,及时尽早建立动力定型。集体项目还应注意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当运动员出现运动性损伤时,应积极治疗,轻伤做到边练边治,练治结合,中等损伤以治为主,达到痊愈后再训练。同时注意运动员心理干预,减小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在治疗伤病期间可采用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巩固运动技术,尽早恢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