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的“秦汉时期”部分,有件组合在一起的青铜器,最下面是个托盘,托盘上有一个小炉子,炉子上放着一个带“小耳朵”的杯子。这种杯子叫作耳杯,而这件由盘、炉和耳杯组成的青铜器叫作染器,它相当于现在的火锅。类似的器物在湖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四川等地都有出土,时代都属于西汉中晚期,表明这种器具在历史上流行的时间虽不算太长,地域分布却很广。

  • 标签: 火锅 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 地域分布 青铜器
  • 简介:因为缺少软体组织,微网虫身上的这些网状骨片被赋予了许多离奇的解释:一是包壳类群体生物,二是储卵仓,三是动物表皮的骨片,甚至还被认为是最早的放射虫.在澄江发现的完整微网虫化石令人惊讶,因为谁也想不到,这些奇形怪状的骨片竟然长在蠕形动物的身上.因此,澄江微网虫化石荣登英国《自然》杂志封面,成为化石明星.

  • 标签: 海口鱼 蠕形动物 杂志封面 《自然》 体组织 网虫
  • 简介: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仰韶文化.在其活跃的2000多年里,人们留下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既有造型非常别致的鸟纹彩陶壶,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彩陶盆,这些工艺成就特别突出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元素,而鹳石斧图彩陶缸就是仰韶文化彩陶器的经典之作。

  • 标签: 彩陶 战争 仰韶文化
  • 简介:遗址揭秘:周口用火遗迹位于周口遗址的第一地点,即北京猿人居住的猿人洞。从1927年起,第一地点曾经被多次挖掘,最终考古工作者确认:洞穴内至少有5个灰烬层,各灰烬层厚度不尽相同,最厚的地方有6米。经过化学分析,灰烬被确认是燃烧的结果,而不是矿物的污染,或者其他原因。洞内还有3处灰堆以及大量的烧骨、烧石、烧焦的朴树籽。此外,还发现了一块紫荆树的炭块。种种迹象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怎样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

  • 标签: 周口店遗址 遗迹 档案 国宝 1927年 考古工作者
  • 简介:看看这几块化石标本,石板上的化石印痕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种有尾两栖类生物留下的.它们产自内蒙古宁城县,已有1.6亿年的历史.这种生物的骨骼形态与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生的大鲵(俗称娃娃)十分相似,但个头儿小了许多,它们就是娃娃的远祖-蝾螈.

  • 标签: 化石标本 娃娃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有尾两栖类 骨骼形态 宁城县
  • 简介:大约在70万年以前,北京西南郊——周口龙骨山,生活着一群能够直立行走的猿人。那时的周口地区树木繁茂,气候非常温暖,他们看到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巨大洞穴,于是便留了下来,过起了群居的生活。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洞穴叫作“猿人洞”,这群猿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猿人”。现在,这里已经被辟为周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口周围有很多石头,于是北京猿人开始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的工具。通过长时间的摸索,他们终于制造出了用于割、切、砍、刮等用途的工具。工具的种类很多,如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锤、球形器等等。

  • 标签: 周口店遗址 北京猿人 起源 火种 周口店地区 遗址公园
  • 简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古生物化石的发掘,科学家们开始在海洋中寻找人类身体的起源,并且搜寻一些最难以捉摸的“亲戚”,比如说在数亿年前生活在海底的鱼类.嘿,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为什么你会是现在这副模样,那么是时候让你见见你身体里的“”了!

  • 标签: 人类进化 身体 鱼类 古生物化石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