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的可行性及新生儿骨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0例骨折患儿的住院病因、骨折诊断的超声表现。同时比较超声与X射线检查诊断骨折的情况。结果30例骨折患儿中,29例(96.7%)为产伤性骨折,1例为肋骨骨折,考虑为代谢性骨病;锁骨骨折28例(93.3%),肱骨骨折1例(3.3%),肋骨骨折1例(3.3%)。超声检查可发现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或成角等,恢复期可见骨痂形成。30例均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而X射线检查仅发现29例骨折(96.7%),1例锁骨骨折经X射线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准确可靠,其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为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形成、错位或成角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按特定顺序复位手术治疗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复位的顺序分为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特定顺序组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3.8±14.8)岁(范围18~71岁),术中均采用"先内后外,先上后下"顺序进行骨折复位;非特定顺序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4.4±14.7)岁(范围18~69岁),未按照该顺序复位。根据骨盆和髋臼骨折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体位和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骨折后,采用内植物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评分,骨盆骨折功能恢复采用Majeed评分,髋臼骨折采用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 031.1±513.7)、(1 406.3±738.1) ml,手术时间分别为(3.5±1.0)、(4.8±1.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3例随访时间(14.8±1.6)个月(范围12~18个月)。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后VAS评分为(1.3±1.1)、(1.5±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89.7%;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8例,差7例,优良率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骨盆骨折Majeed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86.2%;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异位骨化、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股骨头坏死,非特定顺序组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先内后外,先上后下"的顺序复位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流程合理,有助于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促进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赛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符合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利赛膦酸钠组(PFNA)内固定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的患者。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服用利塞膦酸钠,将患者分成利赛膦酸钠组(PFNA治疗联合应用利塞膦酸钠)和对照组(单纯PFNA治疗),利塞膦酸钠组39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RUSH评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骨折等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复查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利塞膦酸钠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分别为(-2.83±0.46和-3.16±0.42,t=-3.397,P=0.001);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再发骨折;83例患者中利塞膦酸钠组患者39例,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44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食欲缺乏,停药后症状自行好转。结论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服用利塞膦酸钠不影响骨折愈合,并可提高健侧髋部骨密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血钙骨代谢状态的变化及再骨折的风险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骨四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26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血钙、PINP、β-CTX水平变化情况,随访术后再发骨折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钙、PINP、β-CTX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77%(249/260);治疗后,患者血钙、PINP、β-CTX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术后再发骨折81例(31.15%),未再发骨折179例(68.85%)。单因素分析两组年龄、性别、BMI、外伤史、基础疾病、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椎体节段、脊柱矢状面后凸矫正角度、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血钙、PINP、β-CTX、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渗漏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渗漏、血钙、PINP、β-CTX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血钙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820,95%CI为0.770~0.871,截断值为2.12 mmol/L;PINP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15,95%CI为0.873~0.957,截断值为45.51 ng/ml;β-CTX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73,95%CI为0.957~0.988,截断值为463.29ng/ml。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中应用脊柱后凸成形术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钙、PINP、β-CTX水平,血钙、PINP、β-CTX水平对术后再发骨折具有一定监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 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 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134例,未再发骨折组1 828例。记录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应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行走能力、入院时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合并内科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对侧髋部骨折的累积发病率为6.83%(134/1 962),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中位数为365(189,611)d。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RR=2.081,95%CI:1.351~3.207,P=0.001)、合并周围血管病(RR=5.876,95%CI:2.922~11.818,P<0.00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R=3.750,95%CI:1.897~7.413,P< 0.001)、逐渐升高的CCI(RR=1.363,95%CI:1.223~1.519,P<0.001)、并发肺炎(RR=3.606,95%CI:2.054~6.332,P<0.001)、并发泌尿系感染(RR=7.670,95%CI:4.441~13.248,P<0.001)、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R=7.389,95%CI:3.992~13.677,P<0.001)。结论女性、合并周围血管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渐升高的CCI,以及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在基层医院应用胸腔镜辅助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血胸清除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Multiple rib fractures,MR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多发肋骨骨折30例,采用胸腔镜辅助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血胸清除术治疗,并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患者电视胸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并发症为术后持续胸壁疼痛,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量(47.28±2.91)ml,手术时间(83.94±6.36)min (68~141 min),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5.16±1.48)d (4~12 d),术后引流液总量(173.47±20.83)ml (48~396 ml),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为(3.48±1.16)分,住院时间(7.05±1.32)d(4~13 d)。结论胸腔镜辅助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血胸清除术治疗肋骨多发骨折在基层医院实施术式简便、易于操作,是安全、有效、理想的治疗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大力开展应用。
简介:摘要筛骨-上颌骨支撑结构(EMBB)是眼眶内壁及下壁交界区域的特殊复合骨结构,该支撑结构对于眼眶及筛窦、上颌窦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眼眶爆裂性骨折中复合骨折虽较单眶壁骨折发生率低,但具有更加明显的眼球内陷、双眼复视等临床症状。EMBB骨折的病理机制可能更加支持眶底扣压学说,即外力的挤压作用导致筛颌缝处骨膜撕裂、骨缝分离,眶内容由于挤压和重力作用形成"漏斗样"疝出,抑或挤压导致筛骨纸板、上颌骨上壁及筛颌板3处骨质受损断裂移位,造成眶壁大面积塌陷,眶腔明显扩大。近年来针对眼眶内壁及下壁联合骨折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而对于累及EMBB的眼眶爆裂性骨折专题研究报道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眼眶骨折修补技术仅能恢复两眶壁间的联系,而暂无整体恢复EMBB"支架"作用的方案。因此,如何恢复其支架作用,并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对鼻窦的正常引流是今后EMBB型手术修复需要面临的挑战。本文将重点探讨EMBB的解剖及骨折后临床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和手术修复方案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循证护理方案用于单纯性闭合性骨折愈合及炎症消退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性闭合性骨折患者96例,红蓝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循证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炎症及肿痛消退时间、炎症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消退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同期及本组护理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医循证护理方案用于单纯性闭合性骨折患者,能够有效促进炎症因子下调,减少疼痛及肿胀自觉消退时间,骨折愈合程度更佳,具有一定护理借鉴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自我效能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实施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钙素高于对照组,骨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S模式可显著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为临床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纳入6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颈骨折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解剖部位以及术前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8)岁(男性10例,女性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238.33±97.82)ml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44.80±130.01)ml,P<0.05]、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14.46±130.30)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59.73±173.34)ml,P<0.05]、显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77.78±27.29)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60.42±51.03)ml,P<0.05]和总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92.24±133.62)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620.15±171.11)m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半髋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术)较股骨颈骨折组(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有较多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P<0.05)。但两组内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更多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在临床诊治中,尤其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简介:摘要骨盆、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的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骨盆髋臼的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对骨盆、髋臼骨折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髋臼骨折的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笔者对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