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介绍早期澳大利亚民族志工作者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及其在原住民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探讨当代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对原住民的研究,希望为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和如何建构人类学中国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简介:拟以笔者在老挝北部山区的田野调查经历为例,反思在异文化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以实例讨论田野资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等问题。认为田野调查研究是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最显著的标志。
简介:
简介:愁思与闲情是人类特有的两种心理现象,人只要有生命便有情感.灯是人们夜间活动的核心,是亲人团聚、朋友聚首的所在,很易引起诗人的情感反应.有着丰富细腻情感和独特人文体验的宋代诗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下,面对"灯"这一自然物象,向内心深处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去追求诗意化的自由和闲适,从而丰富了愁思与闲情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感.
简介:卡尔松实现“恰当自然审美”的具体路径是,借助自然科学知识提供的正确范畴,对自然审美对象进行鉴赏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情感反应。从总体方向上看,《庄子》美学同样有助于自然环保和生态伦理,并与卡尔松主张的“必须根据自然的如其所是来审美”保持着基本一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恰当的自然审美”范式。但它的具体实现路径完全不同。从对待自然知识的态度、客观性立场的有无以及最终的追求目的来看,两种审美范式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但对当今的自然审美而言,无疑都有重要意义。
简介: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现代化冲击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存续和发展的问题、民族自治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形式。这些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现代化建设、民族发展、民族治理等主题,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举措分别应对。
简介:目前高校图书馆正在加大馆藏电子及网络文献资源的建设,不少学校投入巨资购买电子及网络文献资源。但是,就现阶段数字化技术,高校网络环境等状况来看,大量购进电子、网络文献资源,并追求“普及”的条件尚未成熟。如果不考虑这样的背景而盲目地建设,势必造成大量浪费。笔者认为:图书馆文献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电子、网络文献资源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高校图书馆电子及网络文献资源的建设,应实事求是地根据各高校自身的情况作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并逐步加强,既不能裹足不前,亦不能盲gl跟风。
简介:本文对《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价值、建库中遇到问题及对策、如何利用数据库进行了阐述.
简介: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象征,鲁迅所从事的思想启蒙工作,集中反映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理解程度.然而,由于语言交流上的巨大障碍,鲁迅与他同时代的启蒙精英,都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现代文明所固有的本质产生了严重的主观“误读”.基于实用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导向作用,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虽然倾向于西方,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传统,并使传统的儒学价值理念,借助于“西化”意识的外在表现形态,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延续.
简介: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总结我党十次路线斗争时,提出了“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基本原则,这是对我党半个多世纪以来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它高度地概括了党内两条路线斗
简介:图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资源。本文借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2007)提供的数据,针对教育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127种,在简述这些著作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来源文献的主题对著作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这些著作在教育学领域的影响。
简介: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新,不断更新的创新理论成果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框架。文章通过对文化产业创新内涵进行解析,将文化产业创新分成了动态的文化载体创新和静态的文化内涵创新两种类型,并根据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包容式创新和责任式创新这四种创新理论,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创新提出了发展路径和方向。文化产业与创新理论新发展的有机结合,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创新思维和创新管理方式,同时这也是理论在文化产业中的实践化过程,是不断丰富理论所需实践经验的过程,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源泉。
简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动摇了人类学这一学科的根基,而这一危机其实来源于传统人类学人文与自然二分的表征主义认识论。认识到原有认识论体系已经不可修补了,学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另起炉灶",超越人文与自然的分野,方能化解这场学科危机。英国人类学家英格尔德的"栖居视角"即是这一学科史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探索。本文简略梳理了此"栖居视角"的思想来源、论证路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栖居视角"为我们拓展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本身提供了重要启示。
简介:<正>80年代以来汉藏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不论是面的扩展还是点的深入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研究的理论和手段也较前有了进步,研究队伍的人数、发表的论著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所涉及的领域、解决的难题也是前所未有的。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汉藏语学界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语言调查研究、语言系属研究、声调研究、语法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互相影响研究等几个方面,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较多,发展较快。下面以我国汉藏语学者的研究情况为主进行概述并加以评析,以期对近年来汉藏语言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个总结。
从民族志资料提供者到理论前沿耕耘者——以2008年澳大利亚人类学界对原住民的研究成果为例
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关于札萨图民歌《辛栓儿》及其变异本
论莫·伊达木苏荣的《三个姑娘》《一对青年》两部中篇小说
谈新时期大学图鹳馆官员应具备的素质问题
论博·照日格图小说中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
愁思与闲情——宋诗“灯”意象的两种情感形式
卡尔松与《庄子》:“恰当自然审美”的两种路径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应对
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
葛日乐朝克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统
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
困惑的启蒙:鲁迅小说与思想的另一种解读
“三要三不要”原则是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
齐庆毕力格图与《内蒙古国民旬刊》
科尔沁札萨克图旗蒙古民歌传承田野调查
创新驱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一种新的发展框架
超越自然与人文的一种努力——论英格尔德的“栖居视角”
80年代以来汉藏语系语言研究的主要收获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