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维摩诘经》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典籍之一,自东汉严佛调以迄唐代玄奘,曾历七次汉译。本文对玄奘重译此经的时间、缘由、文化背景及现实效果作了细致分析和讨论。

  • 标签: 玄奘 翻译 维摩诘经
  • 简介:有为、无为两缘起,在佛教界对峙已久。虽两各具颠扑不破的真理,各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立共存,可显示大乘教义内容之丰富多彩;但未有高度的融合,还是美中不足。若能两会通,则如锦上添花,镜旁置灯,更是美上加美,其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今且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之:1.两缘起本有其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其中蕴蓄着不少真理,必须会通,加以揭示,以利人群。有为、无为是直接成对之法,它是根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生基本法则生起和存在的。有为法有生有灭,有形象、有作用,是法相;无为法与之相反,无生无灭,无形

  • 标签: 缘起说 有为法 大乘教 无为法 阿赖耶识 如来藏
  • 简介:<正>许多年前我在美国一间大学的研究院读神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图书馆书架上看到一本中译英的书,名为"CarvingtheHeartoftheDragon"。那书名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边揭开封面,一边喃喃自语,怎样用一把利刀雕刻一条活龙的心脏呢?不会鲜血四射吗?翻开几

  • 标签: 情采 Dragon 学位课程 利刀 神与物游 以赛亚书
  • 简介: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 标签: 补特伽罗 Atman Pudgala 阿特曼 佛教思想 天上天下
  • 简介:以色列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持守着其独特的善恶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传统。这种主要通过"智慧人"和家长传递的传统,同律法和先知的传统一样,对维系和加强以色列的社会生活,增进每个社会成员的人生修养和处事能力,都起到巨大作用。家庭长辈和智者在后来的时代中发扬光大的人生哲学教育,可谓源远

  • 标签: 智慧文学 以色列人 信仰 文学背景 社会生活 个人道德
  • 简介:周末休闲之余,碰巧几位朋友到家拜访,就人生,做人,干事等谈论,探索一番。饭后几位朋友走了,我回味谈论,探讨的话题很有意思。故归纳为“三”之言和“五行”,以飨读者。

  • 标签: “五行” 人生感悟 “三” 朋友 谈论 休闲
  • 简介:"无分别"说是八世纪晚期"吐蕃僧诤"中汉僧的代表人物摩诃衍的主要主张,它在当时和后世的藏传佛教中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宗喀巴大师在中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彻底的破斥,从而维护了他所强调的智慧方便双修、止观双运等法门,并重新解释了大乘经典中关于"无分别"的经文.随着宗喀巴大师对"无分别"说破斥的展开,汉藏佛教的某些分歧也徐徐展开.

  • 标签: 宗喀巴 藏传佛教 “无分别”说 大乘经 摩诃衍
  • 简介:作为部派佛教的一支,有部承认佛乘(菩萨乘)的存在,并从各个方面对佛、菩萨、波罗蜜道及三乘差别进行了深入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本文所做的只是对相关材料的归纳与梳理。

  • 标签: 佛教文化 大乘观念 波罗蜜道 菩萨
  • 简介:明贤法师:所有佛弟子都有责任勿买、勿用、抵制士力架及其公司相关产品,直到无人再买,要让诋毁僧宝形象者马上付出代价。其人在制造不幸,切莫再让其制造更多不幸。

  • 标签: 广告 相关产品 不幸 制造 公司
  • 简介:无数次重复着同一个梦境。梦中坐在那棵菩提树下流泪。手中握着老和尚留下的三宝印和刻有“定然方”的手章,感觉着老和尚的叹息似弥漫在寺院的每一个空隅,却再也觅不到他真实的笑容。

  • 标签: 定然和尚 菩提树 佛教研究 中国
  • 简介:“洛阳龙门石窟内,一尊历经千年风霜的佛像,手势神似‘剪刀手’。”五一小长假期间,龙门石窟内一尊伸着“剪刀手”的佛像的图片由网友发到微博上后,被大量转发。这尊佛像被冠以“史上最萌佛像”的称号,引发热议。

  • 标签: 佛像 剪刀 洛阳龙门石窟
  • 简介: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西方文学 宗教改革运动 文学规模
  • 简介:什么东西叫佛性?我们先看印顺老的评价。若依印公的研究,从中观学角度看“空就是佛性”,“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若依唯识论者,《大涅盘经》如来藏名为佛性,佛性就是真我。依印老自己的研究,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

  • 标签: 古典文学 佛性 《庐山远公话》 《红楼梦》
  • 简介:《文殊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 标签: 《文殊说般若经》 甚深般若 一行三昧 《金刚般若经》
  • 简介:尽管“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五时八教”这些术语并未明确出现于智 本人的著作之中,但传统上所阐述的天台“五时八教”的内容是包含于其关于教判的论述之中的,五时、五味之间的关系以及化仪与化法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可于智顗的著作中得到文证。因此,如果由于智 著作中未出现过“五时八教”这一术语便认为从中看不出有五时八教之说,或由于湛然明确使用了这一术语便认为该说出于湛然或为“后代中国天台的产物”,都未免显得过于匆忙。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灌顶、湛然及谛观等天台后学所提出的“化仪”、“化法”及“五时八教”之名目,实基于智顗之教判学说的恰当理解与领悟,它们既可于智 的著作中获得足够的文证,因而便不能视为对智顗思想的某种误会、歪曲或是附加,而仍应视为智 本人的思想。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智顗之教判学说的更为系统化与明确化而已,更便于后学入门以把握天台之基本的圆教精神而已。

  • 标签: 天台宗 关口真大 五时八教 判教
  • 简介:“九年易形”在魏晋至唐宋年间风行数百年,许多道教内修派别皆有所认同。到明清时,“九年易形”的观点杳无踪迹,似乎毫无影响。这是因为“九年易形”与内丹学有着完全不同的人体观念。随着内丹学的大行其道,这一理论渐渐沉没。然而,这两种对立的观念在清末时期武术领域试图实现双方的圆融,并影响到了现代道教内修实践。

  • 标签: 九年易形 九易 内丹 武术 易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