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人各方面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卓越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人也没有辜负孔子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
  • 简介:面对各地对《韶》乐争宗,本文考证了《韶》乐由来及其故乡,明确指出,《韶》乐源自帝喾之《九招》和帝尧之《大章》,齐国是其真正故乡,湖南、广东之说纯系传说。

  • 标签: 韶乐 争宗 齐国
  • 简介: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政治参与。

  • 标签: 媒介使用 政治参与 实证研究
  • 简介: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综合”只能是知性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方东美认为西方哲学不重视时间问题,往往将时间空间化,这导致他们没有承续历史,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周易》则非常注重时间问题。相比于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他将《周易》时间观念概括为“回旋变易”,这一时间观集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优点于一体,不仅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接续性,而且对于儒家精神人格培养以及中华文化在其演变中价值保持和发扬光大都至关重要。

  • 标签: 周易 时间 回旋 变易
  • 简介: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态度。根据宣扬禅让《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推断也是合理

  • 标签: 帛书《衷》篇 “禅让” 《易传》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时间性”上体现是主客之间“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性”是“生活哲学”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那场声势浩大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现象学风格”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乃至矛盾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还是“反”现象)。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自律”概念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核心概念之一,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一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经典原型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历史背景而给予这一问题以否定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严格意义上自律,探讨其所以然过程中,作者想带出中西方伦理学根本差别之所在。

  • 标签: 儒家 道德人格 西方 伦理学 自律
  • 简介:<正>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学者著作汇集。当时管仲齐国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总汇。事实

  • 标签: 管子 历史价值 管仲 战国时代 道德教育 齐国
  • 简介:<正>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道”是老子哲学基本范畴。老子“道”既是世界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理想。关于老子“道”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 标签: 价值意蕴 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理想 基本范畴 老子哲学
  • 简介: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关系为逻辑起点。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无意识、非理性特征而徘徊“即民见天”与“援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

  • 标签: 王船山 民意 政治 反思 得失 监督形式
  • 简介:在学术界畅行不衰“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该“二重证据法”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新时代对“二重证据法”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中殉马数量研究及骨骼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马龄并发现体质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发展规模方面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多学科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研究.运用由“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地揭示东周时期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多学科来共同进行.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东周齐国殉马坑
  • 简介:为了深入研究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我们迫切需要收集张先生未编入《全集》论文、序文、信件、图片文献资料,渴望能得到学界同仁广泛支持。请将您保存有关文献资料,复制一份赐给我们为盼。并请将此信息转告学界友人。我们对此深表谢意。

  • 标签: 文献资料 张岱年 先生 启事 征集 学术思想
  • 简介:当我们把规范性关联于行动者时,我们就是探讨有关行动实践理由问题。一般来说,有关行动理由规范性说明一方面要对行动动机给予说明,另一方面要对行动理由普遍客观性给予辩护。如果行动理由根本上关联于行动主体,那么对行动理由主观动机解释就总是具有相对容易可理解性,而对于一个关联于主体行动理由如何具有客观性辩护却并不那么直观。

  • 标签: 行动主体 可理解性 主观动机 客观性 行动者 关联
  • 简介:屈万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屈先生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屈先生《周易》研究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典范;(2)他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由疑古到释古努力。所以,他是当代学风吸收者、创始者;(3)他开启了新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只是起步,而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 标签: 屈万里 《周易》 甲骨学 民俗学 新史学 目录学
  • 简介:近年来,'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农'问题学术研究十分活跃,现代性发展主义话语几乎是诸多研究惟一援引思想资源,其核心内容是单线发展观,但这一话语已引起人们深深质疑.通过对支配'农'问题研究现代性发展主义话语批判与反思.摒弃单线发展主义立场,立足于文化人类学视角,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形成对'农'问题另一种理解,并为'农'问题最终解决提供必要思想语境.

  • 标签: 发展主义 “三农”问题 农业 农村 农民 文化人类学
  • 简介:八卦图与布尔代数侯维民笔者前文①已介绍了先天(伏羲)八卦图与布尔代数联系。最近笔者又发现,我国古代多种八卦图均与布尔代数有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比前文所说内容更密切。本文先谈(先天、中天、后天)八卦图与布尔代数联系,这些事实可能会给中西方...

  • 标签: 布尔代数 顶点向量 先天八卦图 代数系统 方体 后天八卦
  • 简介:摘要:阳明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第届海峡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教育部社政司亲切关怀下,与会海峡岸易学界后起之秀及各位讲评专家教授共同努力下,已经顺利完成了大会预期各项议题,获得了圆满成功!

  • 标签: 教育部社政司 讲评 家教 论文发表 海峡两岸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