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见长.荀氏之礼,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在季羡林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翻译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有关翻译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有着他对翻译的独到见解,凝聚着他深邃的思想与洞见,尤其是他严谨的译风,对今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述评 季羡林 译学思想
  • 简介:  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首先了解这门科学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知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借鉴古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不了解当前这门科学的前沿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 标签: 中国孙子 孙子学史 学史弁言
  • 简介:<正>中华民族文化(广义的华夏文化)是由多元的文化所组成的。这里所说的“多元”,据我的理解,一是指它包括多民族的文化,二是指它包括多地区的文化即包括多个不同的地区文化圈,三是指在每一地区文化圈内又是由某个或某几个学术派别为表征的多个不同的文化源所组成的。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多元走向一元的过程,这也就是时下学术界所称道的“多元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

  • 标签: 齐鲁文化 齐文化 墨学 地区文化 多元一体 文化源
  • 简介:刘宗周将《大学》八目之一的“诚意”中的“意”解释为一种深微的道德意向,即心的道德主宰,而不是已发的善恶意念。以此为基础,他对阳明的“四句”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新“四句”。通过对阳明四句的批评,刘宗周一方面对阳明四句潜在的矛盾及可能的流弊进行了揭示,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前四目的重新解释,将知纳入到意中,力图以此解决阳明后学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的流弊。

  • 标签: 心意知物 诚意 良知 四句教
  • 简介: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彼此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督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生态智慧而言,二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或相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建构有机整体观念时都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为宇宙万物预设一个共同的创生源头久而将人类纳入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二者对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也基本相同.使其既优于万物,又不脱离自然。最后,二者给人类在自然中安排的角色也颇为相类:基督将人视为上帝委派的看管者,儒家则把人视为天地的辅助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能做到既尊重人类的能动性,又可抑制其个性的过度膨胀;既能保障人类满足自身要求的正当权益,又可尽量避免生态失衡。

  • 标签: 基督教 儒家 生态观
  • 简介:一、严译自标信、达、雅三义,故通途称其精审,然智者之失,亦所在有之就译名言,其音译者往往异译杂陈而不知抉择。如既译称“颉里斯”矣,旋又称“希腊”;既译称“日斯巴尼亚”矣,旋又称“西班牙”;皆其例也。又沿用佛典旧译者则尤乱。如“乔答摩”与“瞿昙”,“印度”与“天竺”、“身毒”,“涅槊”与“泥洹”,常于同一篇中先后互见,一若不知佛典之最严于区别新旧异译也。

  • 标签: 《天演论》 校勘 译文 印本 略评 “身毒”
  • 简介:儒家礼法合一论的真义是对“善法”的追求,对“恶法”的否定,因为善法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恶法则是反人道的。墨家强调“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其真实的意思是不道德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与儒家的礼法合一论有相似之处,法家主张“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从而否定了法律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根据,今天,我们在立法中贯彻道德的法律化取向需要谨慎从事:一是注意把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合乎社会潮流的道德予以法律化,不能把落伍于时代的道德法律化,二是切忌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必须认识到,应该法律化的道德只是“底线道德”,而高层次的道德是不宜法律化的,否则就是强人所难。

  • 标签: 中国思想家 道德 法律 "礼法合一" 善法 恶法
  • 简介:如果说在西方哲学中,福柯为代表的系谱学理论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中,该理论早就似曾相识地体现在其古老的周易史观之中。所不同的是,由于向身体、两性以及两性结合的家族的彻底回归,这不仅使周易史观深得系谱所固有的“家系”的精髓,而且也使周易史观在家的分析为历史的分析的原型的同时,生命本身的对话为归,既坚持历史的结构又坚持历史的建构,从根本上消解了历史理论中所难以克服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同一与差异、常与变等二元对立。因此,严格地讲,不是福柯的历史哲学而是中国古老的周易史观才能使我们真正告别历史哲学中独白式的思维模式,才意味着一种名副其实的系谱的历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

  • 标签: 系谱学 周易史观 王夫之 福柯
  • 简介:《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

  • 标签: 子思学派 《诗》学 引《诗》体例
  • 简介: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的社会学时,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的价值予以接收。因而需要一种反映东方社会的历史经验,文化特点和社会理想的新的社会,“儒家社会”就是根据儒家的世界观和社会思想而提出的,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儒家的理性,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儒家社会方法论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儒家社会将拓展西方传统社会的理论视野,将对东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儒家社会学 儒家理性 儒家思维方式 儒家方法论 认识论 孔德
  • 简介:孔广森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戴震古文经学,从庄存与今文经学,于两家之学能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他的《春秋公羊通义》既发挥公羊的微言大义,又运用古文经学精擅的考据,校订文字,审音释义,特别是利用《左传》《谷梁传》厘正史实,纠正公羊学家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错误,对清代公羊的复兴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标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清代公羊学 庄存与 左传 考据学
  • 简介:用解剖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董子学说,让人感到“隔”。董深受着《易》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言”,董也有“意”“象”“言”。社会政治学是董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是董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是董之“言”。它是董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 标签: 董仲舒 周易
  • 简介:北宋时期,《易》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的总体评价很多,内容涉及《易》道总评、作者辨正、学派论衡、通经致用等各个层面,对汉唐《易》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怀疑与修正,同时也结合时代思潮对《易》做出了新诠释,从中可以透视出北宋《易》的内在演变轨迹。

  • 标签: 北宋 儒家 《易》学
  • 简介:<正>荀继承孔而有新的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儒学的被付诸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说,荀与孔、孟、董无疑具有同等地位。然而荀却长期遭受冷遇,其著作自从西汉末年刘向校订之后,几百年间湮灭无闻,一直到唐代才有杨倞为之作注,但宋代再次受到冷落,与《论语》、《孟子》的注家蜂起,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经典的盛况形成强烈反差。荀子本人在唐代被与扬雄相提并论,在宋代更是境遇不佳,一直到元丰二年才勉强被排列到孔庙中的从祀位置,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尊贵地位相差悬殊。对于荀的这种历史命运,时贤提出过一些见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荀况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

  • 标签: 历史命运 荀学 统治阶级 荀子 形成与发展 唯物主义
  • 简介:明代礼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三礼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记分述,重点在前三类。本文就前三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

  • 标签: 明代 礼学 《仪礼》 著作 三礼 周礼
  • 简介:朱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易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分不开的。本文在有关朱子生平思想发展的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先天后天问题的角度入手,讨论他关于先天后天问题的观点之演变过程,并对其得失作同情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文章的结论是,作为一代易学大家,朱熹在先天学上多有领悟,而在后天学上却少有心得,并进一步讨论了朱熹易学的这一特点。

  • 标签: 朱熹 先天易 后天易 理学
  • 简介: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的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的田齐变法,为黄老的传播掀起了高潮

  • 标签: 伪书 列子 黄老学 稷下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