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独特的一部典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元性和范导性的作用。在今天,以《周易》为核心对象的易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横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入和新的思想观念的兴起,近年来易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也有新问题的发现,多有精彩之笔,值得重视。有鉴于此,我们以近三年为限,对公开发表的易学成果略作总结与思考,学养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议评不当,祈望方家批评指正。

  • 标签: 易学研究 中国思想文化史 述评 证据 中国古代文化 《周易》
  • 简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构成了马克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在这两大原则消长的背后进行着。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的正义”,政治的本质则是精神的自由的创制领域。

  • 标签: 马克思政治哲学 个人与社会 社会原则 西方哲学 哲学理论 道德政治
  • 简介:马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 个人全面发展
  • 简介:作为北宋时代的洛党领袖,程颐倾其毕生心血所努力追求的就是一种含弘、宽容、合理的社会存在,企图依据易学原理,找到一条由内圣而开出外王的统一之道,达到内圣与外王的贯通,表现出作为儒者“以忧患之心,忧患之故”的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本文从三个方面一窥程颐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同时代的王安石一样,程颐主张改革北宋弊政,提出“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的主张。但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二人有很大分歧;在肯定集权君主的前提下,程颐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君臣之间要推诚相待,任用“刚明之臣”格君心之非”;举贤、任贤的前提是养贤,刑罚和教化为养贤提供条件,刑罚齐其众,教化善其俗。程颐更重视教化的作用,因为通过教化可以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标签: 程颐 易学 忧患 变革 教化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的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的具体化承诺。马克的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的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的具体化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的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的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两者在马克的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的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与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交织的。所谓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就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由此决定的实践需要的发展规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拟从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成功转换的角度,探讨以实事求是为理论硬核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力图建构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

  • 标签: 实践逻辑 逻辑转换 逻辑起点 逻辑核心 逻辑体系
  • 简介:12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哲学研究杂志社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院校、杂志社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的主题展开讨论,集中关注当前现实中的诸多重大思潮,并重点突出了马克主义的当代意义。在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丰子义、聂锦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复旦大学余源培、冯平、陈学明、孙承叔、汪行福教授,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求是杂志社李文阁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和武汉大学陈立新教授等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论坛 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政法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主义者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马尔库什在该书中对马克“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人的本质 解读 概念 马克思理论 60年代
  • 简介:马克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科学实践观是马克人道思想的哲学基石,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人道思想的价值目标.马克的人道思想超越了历史上一切人道主义学说,为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以人道价值推导经济逻辑,完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 标签: 马克思 人道思想 实践 以人为本
  • 简介:儒教讨论的最要紧之处,是它的关系主义模式,难以为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随即就有相应的关系——信仰结构,表达出个人的精神关怀,表达出普遍王权的合法性证明形式,表达为圣人正义的强制性要求,甚至可以表达出儒教信仰的王权垄断特征。

  • 标签: 关系主义 儒教 信仰结构 合法性证明 精神关怀 垄断特征
  • 简介:试论《荀子》的写作模式朋星一《荀子》32篇,除文艺性作品《赋》、《成相》之外,绝大多数议论性的篇章都有较固定的写法,即:以简洁的论题统摄议论范围(如《劝学》即标明论教育、学习,《修身》为专论伦理、修养,《非相》乃批判相术),每篇论点集中、鲜明,一般开...

  • 标签: 《荀子》 写作模式 《诗经》 《尚书》 《尧典》 议论文
  • 简介:儒家传统伦理与现代公共伦理首先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历时性关系。二者的区别是:第一,传统伦理重私德,现代伦理重公德。第二,传统伦理的调节范围是熟人社会,而现代伦理则着力调整陌生人社会关系。第三,传统伦理是一种基于人性自我完善的高标准的圣贤道德,而现代伦理则是一种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遍性的基本伦理规范。第四,传统伦理坚持群体本位基础上的以义为上,现代伦理则坚持个体本位基础上的权利为先。第五,传统伦理以仁之爱人的情感为基础,现代伦理以义之合宜的理性为根本。

  • 标签: 传统伦理 现代伦理 公共伦理 儒家 熟人社会 社会关系
  • 简介:东夷文化是华夏东部族群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东西部地域邦族融汇而成,东夷是华夏文化的东部源地.从考古看,苏北、淮北一带的史前文化与山东史前文化相同,为同一文化系统.今天的东北,包括辽河、黑龙江流域,同山东文化密不可分,应归属远古东夷族群.族外配偶婚是东夷与华夏西部族系的联系特点.炎帝蚩尤氏,是今天江南苗、瑶各族的先祖,是苗人的族神.齐桓公改革完成华夏融合,华夏融合使华夏民族的同归性强烈,地域疆土的中国认同性强烈.推动富民养农政策让农业发展,是保障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基础.华夏融合统一才能造就中国,才能使中国发展强大.

  • 标签: 东夷 齐文化 华夏融合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的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的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的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的创造性和人文性的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的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的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的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的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的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
  • 简介:《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马克的现代史观。正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

  • 标签: 《资本论》 现代社会 哲学思想 马克思 史观 运动发展
  • 简介:6月29—30日在吉林松原召开,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马克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马克主义哲学与人类社会发展”、“马克哲学与哲学的未来”,以及“马克哲学思想与马克主义中国化”等诸多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学哲学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吉林大学
  • 简介:2013年1月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主义研究院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办,主题为“马克主义中国化:历史与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出席会议并致辞。马克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邓纯东致辞,马克主义研究院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部负责人金民卿研究员作主题演讲。北京大学马克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李晓兵教授等先后发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论坛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党组副书记
  • 简介:中国学者和研究中国问题的国际学者一直在讨论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大多数讨论着眼于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家庭工业、专业化商品市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传统的私人银行信贷系统。但很少人注意温州经济奇迹的一个显要特点:即“仪式经济”的复兴与扩张包括神灵崇拜、修建庙宇、生命周期家庭仪式、传统农历节日、社区宗教游行活动、佛教道教仪式、基督教教会、祖先祭奠、由宗教激发的为社区项目和慈善事业筹款活动、占卜和风水。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和政府官员一向认为所有这些仪式花费都是“封建迷信”,“毫无用处”,“浪费”。但是,这些仪式花费在抗衡温州经济造成的个人财富积累,促进财富再分配和社区建设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温州的仪式经济体现了乔治·巴塔耶所谓的追求“自主存在”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通过直接接近神圣的世界,来超越人世的羁绊。

  • 标签: 经济 仪式 中国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