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民政协通过界别设置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化的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界别的设置、调整、变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不仅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协商平台上进行民主商议与治理的民主吸纳机制。政协界别所包涵的行业越丰富,代表性越强,比例设置越合理,越能保证民主协商的水平和质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越多。正是如此,政协界别的设置和变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吸纳能力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统合社会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执政党和社会维系利益多元化格局及政治稳定的重要平台,而人民政协界别是执政党发扬参与式民主理念的基本单位。
简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发展趋势的论证是多层面、多视角的,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遭遇了制度困境并陷入了全面危机。危机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各国政府进行了反思、调整和改革,其路径从危机最初爆发的金融和经济领域开始,进而拓展到政治、社会领域,可以说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等方面。但是,在危机肆虐整整8年的今日,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政治困局更加凸显,社会问题愈益突出,从而再次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当代价值。
简介: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中,邓小平对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治国理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强调经济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二是'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三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五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站出来讲话',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有力排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为当前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治国理政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治国理政的政治方向;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建设治国理政的法治体系;做好宣传工作,巩固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整合多元社会思潮,优化治国理政的文化环境。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空间和正义是两个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一方面,空间的概念不仅具有物理的和自然地理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正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在一定场域中得到体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兴起,西方一些学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也存在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立科学的空间正义观;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施行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空间正义.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基于世界,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全球传播的世界意义。该思想产生世界意义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道路的空前成功、该思想自身的普遍真理品质是三个重要原因。其世界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拓宽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注入了动力,终结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该思想充满辩证法精神,其理论逻辑是科学社会主义、“三大规律”和人类文明,实践逻辑是问题导向和科学方法论,制度逻辑是对更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在其世界意义的实践向度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宏观理念,“一路一带”倡议是务实方案,提倡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具体策略,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持续发力的坚实保障。
简介: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近30年中,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一起,确定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先后提出和实施了'一边倒'、'两面出击'、'中间地带'、'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等不同侧重点的外交战略,并据此制定和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粉碎了一些国家的战争威胁和战略包围,维护了我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争取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些成就加上探索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后开创外交工作的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经验借鉴。
简介:抗日战争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成熟及在多方面展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在深刻总结以往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括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坚决依靠人民群众的人民主体观,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动力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党的七大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出系统总结并使之得以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确立,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重要思想,并为党通过群众路线凝聚人民和民族的力量、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