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其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面对各种议论和选择,邓小平有针对性地围绕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怎样走这条路作了丰富的论证,彰显出坚定的道路自信。树立道路自信,是中国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留给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所在。
简介:在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不失时机地提出并坚决推进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并在最终实现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尝试和预演,为后来转移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1977年复出后率先提出"纲"的转移,支持并引导按劳分配等问题讨论,倡导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全党关注的重点,这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他1978年9月在东北视察时率先提出要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进而在中国工会九大上提出要开始"新的战斗任务",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任务;在他的建议下,讨论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成为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并在会上形成普遍共识,进而他在历史转折关头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仍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简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之际,正值陕北苏区根据地遭受错误肃反之时。毛泽东获悉真情后,有方法、有步骤地破解了陕北危局。他的基本处理方针是:决不能再重演过去因错杀王佐、袁文才而丢掉井冈山根据地的悲痛教训,故必须立即停止肃反,挽救刘志丹等,从而挽救陕北根据地;决不能再出现于红四方面军分裂的惨痛教训,故必须认真处理同红四方面军属下的红25军关系,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卫和扩展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处理和化解危局的雄才大略,更加深刻地论证了“陕北救了中央,也是中央救了陕北”的双赢局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真切、更加系统的认识。
简介:经济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重要范畴,可以被具体化为分配正义与交换正义。理解经济正义的科学内涵必须根植于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立足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相关性。通过观察经济正义概念的历史兴衰,能够确定决定其产生、形成、繁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断发生的经济变革。因为经济正义概念始终代表了传统政治社会的价值诉求对市场价值追求的批判,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正义概念之间是无法共存的。而经济正义概念之所以在20世纪出现了'复兴'的迹象,是由于它的基础、对象与内容被资本主义逻辑侵蚀而泛化了。面向未来,经济正义概念的衰败似乎不可避免,它要么将不再是民主国家的优先性价值,要么将会被某个人类自我实现的新概念取代。
简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是个丰富多义的文本。通过仔细爬梳此文本,笔者发现,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许多富有张力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依然具有新鲜的启发意义。其中,关于"政治寂静主义"的命题就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独创性与公共性等命题构成一个值得探讨的语义场。本文通过提出"政治寂静主义"这一个新颖的思想理论与美学命题,指出至少在三方面,《巴黎手稿》体现了"政治寂静主义"内涵的三大矛盾,即:关于"经济决定论",《巴黎手稿》的矛盾;关于"历史进步论",《巴黎手稿》的矛盾;以及关于"政治终结论",《巴黎手稿》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