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主要由于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理论的原初语境的限制,以及与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伴随的知识理性主义的主导,长期以来,生产力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性、根源性问题被遗忘和遮蔽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原始文化从劳动中产生并与劳动结合,起着独特且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功能,是从自然生产力向人类劳动生产力转变和跃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从而开辟了人类劳动生产力的道路,为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原始文化,就不能体现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特有的劳动生产力。对此,我们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文化与历史相结合的博大视野推进生产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
简介: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针对《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以切森为代表的一方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而以施克列多夫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而是“简单商品流通”。通过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简单商品生产”的概念,并认为它是《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而在马克思那里,《资本论》第1卷的起点,是较低级抽象阶段上的简单商品流通。由于MEGA^2第2部分的出版,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有了新的文本基础。人们将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地讨论和研究《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
简介: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重视工人阶级与大众文化经验,在"文化与社会"的经验视角上建构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式上则表征了一种理论与现实交互影响的经验性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别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经验性的文化、美学与理论的内容,在文化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张力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
简介: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唯物史观对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唯物史观就是基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科学论断。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首次将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并构成“三个代表”的重要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简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城市周边的农村出现了一批集中居住的新型小区。有些小区中存在着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缺乏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制度无法落实等突出问题。为了破解此类小区的管理难题,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在成都市金堂县磨盘山村的聚居小区开展了可持续管理试点项目,项目目标是探索农村聚居小区可持续管理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运用参与式方法,对聚居小区管理小组和住户进行能力建设,推动社区群众自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可持续管理机制。该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和管理经费的可持续性,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明确管理主体是前提,好的制度设计是基础,外部社会组织是必要的协助者和陪伴者。
简介: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总结出来的编制管理思想无疑是人类编制思想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借鉴和运用。在编制管理方面,邓小平历来强调人员编制应精简,要注重消肿,应法定化,不能随意变动,应与岗位职能相匹配,要提高工作效率。邓小平编制管理思想对推动人员编制的精简、法制化建设以及编制管理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历史贡献。当前应坚持以邓小平"编制就是法律"、人员精简和人岗匹配的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编制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和编制管理水平的提升,即要搞好不同行政层级与同一行政层级编制资源的动态调整,注重对行政机构编制内人员的结构性调整,探索建立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之间的流动机制,将编外人员的管理纳入编制管理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