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腹痛原因除消化系统疾病所致外,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胸膜炎、脊椎病变、带状疱疹、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肿瘤疾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区间为2016年2月-2016年10月的116例肿瘤疾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每58例患者为一个小组,分别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然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满意程度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程度为94.83%,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程度为55.17%,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对患者疼痛感和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疼痛感评分更低,睡眠质量评分更高。结论心理护理在肿瘤疾病护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可以广泛应用在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儿童肿瘤相关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8月至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768例脓毒症患儿资料,根据是否存在肿瘤性疾病,分为肿瘤相关脓毒症组(135例)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633例);前者又根据肿瘤类型分为血液系统肿瘤组(80例)、实体瘤组(43例)和噬血细胞综合征组(12例)。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临床特征、主要治疗措施和住院病死率差别。结果768例脓毒症患儿中,肿瘤相关脓毒症患儿135例,占17.6%。肿瘤相关脓毒症组消化道感染比例[43.0%(58/135)比28.6%(181/633),χ2=10.718,P=0.001]、血液感染[29.6% (40/135)比17.1%(108/633), χ2=11.297,P=0.001]、皮肤软组织感染[22.2%(30/135)比4.1%(26/633), χ2=54.013,P<0.01]明显高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肿瘤相关脓毒症组患儿入PICU后首次血红蛋白[71(61,83)比106 (92,116) g/L, Z=13.594, P<0.01]、白细胞计数[1.4(0.3,5.2)比9.8(5.8,15.1)×109/L,Z=11.213,P<0.01]、血小板计数[51(15,121)比286(192,384)×109/L,Z=13.336, P<0.01]、中性粒细胞[0.449(0.170,0.730)比0.683(0.537,0.800),Z=5.974,P<0.01]和CD19+细胞[0.106(0.008,0.274)比0.325(0.224,0.454), Z=6.555, P<0.01]明显低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82(25,155)比36(11,86) mg/L,Z=-5.257, P<0.01]、降钙素原[1.5(0.3,12.0)比0.8(0.2,4.0) μg/L, Z=-2.767,P=0.006]、CD8+细胞[0.329(0.253,0.514)比0.209(0.156,0.275), Z=-5.699, P<0.01]、白细胞介素(IL)-6[0.1(0.1,522.4)比0.1(0.1,0.1)ng/L,Z=-2.747,P=0.006]、IL-8[0.1(0.1,177.0)比0.1(0.1,4.5)ng/L,Z=-2.087, P=0.037]、IL-10[0.1(0.1,42.7)比0.1(0.1,6.6)ng/L, Z=-2.148, P=0.032]明显高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患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相关脓毒症组需要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34.8%(47/135)比16.9%(107/633), χ2=26.267,P<0.01]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83.0%(112/135)比66.2%(419/633), χ2=14.667,P<0.01]支持的比例均高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住PICU期间,肿瘤相关脓毒症患儿发生真菌感染比例高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14.1%(19/135)比0.5%(3/633),χ2=73.965,P<0.01];器官功能障碍个数多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组[3(2,5)比2(1,3)个,Z=-6.988,P<0.01]。肿瘤相关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患儿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6.3%(49/135)和9.3% (59/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00,P<0.01);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脓毒症病死率分别为35.0% (28/80)、32.6% (14/43)和7/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8,P=0.242)。结论肿瘤相关脓毒症患儿的感染部位、入PICU时炎症指标和合并感染病原菌与非肿瘤相关脓毒症存在差异。肿瘤相关脓毒症患儿病死率为非肿瘤相关脓毒症的4倍,应特别重视肿瘤性疾病合并感染的监测、评估及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我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方法运用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气象和全死因的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研究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然后采用2015年中国2 900个区县的气温数据和人口数据评估非适宜气温和低温、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结果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全死因总死亡数达503.59万例,各区县平均每日死亡(12±8)例;各区县的日平均气温为(14.98±10.31)℃,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8.79±17.25)%,日平均O3浓度为(58.95±34.96)μg/m³,日平均PM2.5浓度为(54.97±45.56)μg/m³。日均气温与全死因死亡数的效应曲线呈现“U”形,曲线上最低死亡风险气温(MMT)为21.60 ℃;当气温高于MMT时,随气温升高热效应上升;当气温低于MMT时,随气温降低冷效应上升。非适宜气温死亡归因分值(AF)为8.76 %(95%CI:8.07%~9.10%),低温、高温的AF分别为7.21%(95%CI:6.51%~7.57%)、1.55%(95%CI:1.46%~1.61%)。2015年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为519 122例,其中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占72.98%。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主要呈现从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华东地区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117 522例);黑龙江(东北地区)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6 924例),广东(华南地区)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7 763例)。结论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较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