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很多人叫我“糖尿病”,其实这是西方的新鲜叫法。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方古国,我有另外一个名字——消渴。老实说,我更喜欢“消渴”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内涵。每当临近新年,我总是特别感慨。千百年来,我见证人类一幕幕悲欢离合,却一直摆脱不了宿命中的寂寥。我苦于找不到实力相当的对手,苦于漫长生命中的孤独。

  • 标签: 消渴 回忆 糖尿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消渴平汤治疗消渴阴虚燥热兼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消渴平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4例临床控制,7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而对照组6例临床控制,4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0%,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消渴平汤治疗消渴阴虚燥热兼瘀证,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缓解症状、控制血糖,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消渴平汤 阴虚燥热兼虚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关于中医消渴病的病机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那就是“病人素体阴虚”才是其发生的根本,但对于“素体阴虚”这个病理理解我想大家并没有一个形象的思维,就是说还是没有一个形态化的模型,此篇文章就是想通过本人对于中医“阴阳五行”的生理理解,试着举例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一个模型,用来具体的解释一下消渴病的这个“素体阴虚”的病机,以求达到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消渴病”的病理病机。

  • 标签: 消渴病机 素体阴虚 人体源动力模型 病理病机解释
  • 简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10月29日批准对消渴丸质量标准进行修订.修订编号2002ZFB0251,本修订标准执行日期为2002年12月29日.

  • 标签: 消渴丸 质量标准 中药标准 中国药典
  • 简介:身世篇——系出名门消渴丸为治疗消渴症(病)而生,而过去所说的消渴症,简单来说就相当于现代的糖尿病,这早在《黄帝内经·奇病论》、《灵枢·五变》等古医书中就有介绍。占代医学认为,消渴症病变脏腑在柿、胃、肾,它们被燥热所伤,造成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怖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

  • 标签: 消渴丸 明星 降糖 国药 消渴症 黄帝内经
  • 简介:摘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为素体阴虚,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引起,该病病程长,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真、科学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自2004年以来,我科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分述如下。

  • 标签: 辨证施护 康复原则
  • 简介:消渴病的源流、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消渴病的病机演变规律到现代医学对消渴病的研究:从发病规律到治疗研究,对消渴病的防治途径作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并着重在消渴丸的作用机理方面,中医理论到西医研究,都作出了详尽地分析与探讨,认为消渴丸有效防治糖尿病的原因在於其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使用方便的作用特点.

  • 标签: 消渴病 消渴丸 作用机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消渴阴虚燥热兼瘀证服用消渴平汤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确诊的消渴阴虚燥热兼瘀证患者62例开展此次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孤缓释片口服,研究组给予消渴平汤治疗口服,对比观察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医主要证候积分均比对照组改善情况更优(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77.42%(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渴阴虚燥热兼瘀证给予消渴平汤治疗,疗效比单纯应用二甲双孤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消渴阴虚燥热兼瘀证 消渴平汤 症状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渴汤加减治疗阴阳两虚型消渴病的作用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阴阳两虚型消渴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为研究组患者加用消渴汤加减进行治疗,然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消渴汤 阴阳两虚型消渴病 疗效
  • 简介: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既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於痹证学术的发展。

  • 标签: 病因学 痹证 风寒湿热 病理变化 辨证论治 中医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