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村劳动非农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受教育年限、技能培训、经验和健康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劳动的职业选择。新生代农村劳动在就业倾向、就业环境、职业发展、自我发展、文化水平等方面区别于第一代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实证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是否有技能、健康状况等因素明显影响农村劳动的非农就业,而培训对两代劳动的非农就业不存在显著影响。

  • 标签: 人力资本 非农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 代际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劳动人口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00名15岁—64岁年龄的农村劳动人口进行血压、体质指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检测。结果15岁—44岁年龄组480人,患有高血压病82人,高血压发病率17%,45岁—59岁年龄组520人,患者高血压病246人,高血压发病率47.5%,结论我国农村劳动人口慢性病防控工作薄弱,大力开展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是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的根本措施,动员全社会参与是提高慢性病防控效益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农村劳动人口 高血压 相关因素
  • 简介:一是立足于更广泛的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出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考核办法,在培训资职、设备、设施、教师等方面严格考核评估。通过资源整合,全县共审核符合承办农村劳动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24家,其中公办职业类学校5家,各乡镇成校16家,民办职业类学校3家,各部门培训机构2家。

  • 标签: 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 长兴县 职业类学校 培训基地建设 考核评估
  • 简介:2010年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解决农村劳动转移问题是工业强省战略的主要作用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贵州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的数量;二是贵州工业强省战略能够带来多大的农村劳动转移.本文通过采集贵州省相关数据结合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规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劳动转移经验,本文总结了农村劳动转移的一般规律,并认为我国在农村劳动转移中存在转移滞后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贵州省的农村劳动转移,并且以贵州为例可以推及西部地区的劳动转移问题.

  • 标签: 工业强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弹性 产业偏离度
  • 简介:摘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尚处于低水平状态。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实现真正的有序转移。

  • 标签: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制约 措施
  • 简介:通过对农村劳动老龄化、技术缺乏、劳动质量下降、市场化趋势明显等引发果园用工紧缺问题的分析,从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市场、树立专业化经营理念、开展省力化栽培技术、运用果园机械设备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 标签: 劳动力 零工市场 应对措施
  • 简介: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职工的基本权益所在,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点之一.指出辽宁省正处于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涌入城市,如何保持就业稳定增长、让城乡劳动者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切实解决劳动者现实难题,在辽宁省总工会于2011年3月举行千企万名职工劳资关系大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此次大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就业方面的重大问题,结合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状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 标签: 辽宁省 城镇化 劳动力 就业
  • 简介:近年来,富蕴县紧紧依托工矿业大开发、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二产率先突破,带动一三产业发展”战略,并着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尤其是在促进少数民族劳动转移增收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笔者围绕富蕴县少数民族农牧区劳动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更加有效地转移农牧区少数民族劳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对策。

  • 标签: 农牧区 少数民族劳动力 转移 措施
  • 简介:劳动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辽宁劳动资源丰富,短期内不会呈现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但从劳动供给规模和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看,未来5~10年劳动适龄人口呈持续减少趋势,当前需要未雨绸缪,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科学合理地开发人口红利,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 标签: 劳动力资源 经济发展 发展趋势 资源现状 辽宁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劳动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的劳动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 标签: 劳动力地理学 文化制度转向 地方劳动力市场 研究进展
  • 简介:文章立足马克思劳动——资本理论,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全面比较、客观评价,不是一味的褒扬,也不是一味反对,充分肯定其进步之处,批判其庸俗之处。认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资本理论在形式上虽有着相似,但却具有本质的差异,两个理论是不同研究范式下的产物。

  • 标签: 马克思 舒尔茨 人力资本 劳动力——资本理论 比较
  • 简介:近年来,中国劳动市场上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农民工“就业难”表现为“失业中年化”和“不稳定性就业”特点,企业“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必须努力提高议价工资水平和改善用工环境,建立教育一市场需求一培训一就业体系,关心和帮扶老一代农民工就业,加强招用工基础平台建设。

  • 标签: 招工难 就业难 农民工 劳动力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跨地区就业日趋活跃,数量和比重保持持续上升趋势,使长期以来农村劳动"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发生转变,"离土离乡"的农民逐年增多,并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尤其成为农村新增劳动转移的主要途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线产业工人的新生力量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于转移的农村劳动

  • 标签: 劳动力转移 新农村建设 农村职教中心 培训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村劳动力
  • 简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市场潜能 收入差距 劳动力转移 集聚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部分地区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的调查,针对四川省农村劳动不断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的现状,在对部分农村劳动转移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学员及培训教师三个层面的调查基础上,从培训课程的实施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转移培训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完善当前的运行机制。

  • 标签: 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运行机制 策略
  • 简介:本文在综合借鉴、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劳动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着手,通过构建劳动文化素质综合评估模型,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其他相关统计年鉴的数据,以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青海省劳动文化素质,对其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下提升青海省劳动文化素质,教育依然肩负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 标签: 青海 劳动力 文化素质 提升 教育使命
  • 简介:刘易斯模型假定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方式是彻底的、不可逆的;转移主体是纯粹的经济人;转移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变的,这些假定都与我国现实不吻合,因此也不能够解释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仍然存在、农民工工资上涨和民工荒三者同时并存的特殊现象。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转移表现出具有可逆性,劳动转移决策具有多因性,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可变性等新特点。基于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新特点,提出要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身份转变,继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等对策。

  • 标签: 农村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模型 农民工回流
  • 简介:随着广东产业的稳步推进,广东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提升。产业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的新要求,导致产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呈现。本文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数据及企业用工数据的调研,分析伴随产业升级企业用工发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企业用工对策。

  • 标签: 产业升级 用工结构 分析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