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的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中医辨证理论为主导的临床治疗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等病症,有明显治疗效果。
简介:《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以下简称《代码》)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的一项中医药行业的国家标准。《代码》是中医诊断名称和症候名称编码的依据,它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更有利于中医病种质量管理、中医疾病分类和中医医院统计的需要。早在1994年我院已在临床病案书写及质量管理中推广使用《代码》,经过几年的实践,使这项工作基本上走入正轨。现就《代码》使用方法、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简述如下。
简介:摘要中医学里面没有脂肪肝这一病名,在西医通常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1],是一组以实质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脂肪肝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临床表现,以及组织学的改变,大致可以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纤维化、肝硬化。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当组织学脂肪沉积于肝脏越过30%时,B超可以检查出脂肪肝,肝脏脂肪含量达到50%以上时,B超检查确诊率可以达到90%[2]。B超检查简便、价廉、无创伤,已作为诊断脂肪肝和监测其发展过程的首选。部分病人自觉右上腹不适,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严重脂肪肝可出现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至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水肿以及肝性脑病等,少数患者有肝掌、蜘蛛痣等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