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在ConA诱导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Fas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CsA干预对其损伤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ConA(20mg·kg^-1)于BALB/c小鼠作为试验组;提前半小时予以CsA(25mg·kg^-1)后再按试验组处理作为CsA组。观察血清中ALT、AST含量动态变化及肝组织细胞Fas抗原表达。结果试验组血清中ALT、AST进行性升高,在12h时与对照组、CsA组比较均P<0.01。试验组有大量Fas抗原表达的肝细胞,且数量逐渐增多、信号逐步增强。对照组和CsA组血清中ALT、AST变化不大,肝细胞Fas抗原表达不明显。结论Fas配体-抗原系统介导了ConA所致肝损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是其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12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对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早期发现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至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住院患者12例,包括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53.0(49.8,62.5)岁。12例CAR-T细胞免疫治疗患者细胞回输后,采用流式细胞微球技术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干扰素(IFN)-α、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对比分析同期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根据CRS诊断标准进行分级(包括0、1、2和3级),比较4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CRS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炎症细胞因子预测CRS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2例患者CAR-T细胞回输后分别在第1、4、7、11天进行CRS分级,总计48例次(包括CRS 0级25例,CRS 1级6例,CRS 2级9例,CRS 3级8例),经相关性分析显示,IL-4、IL-6、IL-10、TNF-α、IFN-γ、IL-1β、IL-8的表达水平与CRS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730、0.632、0.341、0.681、0.319、0.622。在12例患者中出现升高的7种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IFN-γ、IL-8、IL-2、TNF-α和IFN-α),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分别为3.4、5.3、6.1、2.9、4.3、6.0和5.8 d,CRP、D-D、SF和LDH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为6.6、7.6、8.3和7.6 d。出现升高的7种炎症细胞因子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均小于CRP、D-D、SF和LDH。有效治疗后,除IL-6外,其余6种炎症细胞因子(IL-10、IFN-γ、IL-8、IL-2、TNF-α和IFN-α)转归时间平均值分别为7.8、3.9、5.1、8.0、6.0、2.5 d,均小于CRP、D-D、SF和LDH的转归时间平均值9.7、9.2、13.7和13.8 d。ROC曲线显示,IL-6、IL-10、IFN-γ和IL-8对CRS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12种炎症细胞因子监测对判断CAR-T细胞回输后的CRS等级有一定价值,有助于CRS的早期诊断以及临床转归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Rv0446c的抗原表位及其免疫原性,为结核病的免疫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提供候选抗原及表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E-predict和IEDB的T细胞表位预测软件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446c进行T细胞表位预测,用ELISPOT实验检测表位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自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和福州肺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50例)、肺部疾病患者(39例)及健康志愿者(55例)中的免疫反应性。将60只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10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PBS、血蓝蛋白(KLH)、高剂量结核分枝杆菌抗原Ag85B(50 μg/只)、低剂量Ag85B(20 μg/只)、高计量P120、低剂量P120、高计量P121、低剂量P121、高剂量P123、低剂量P123(P120、P121、P123高剂量为100 μg/只、低剂量为50 μg/只)多肽对其皮下免疫,每只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4周,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产生的IFN-γ、IL-2、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预测的7条表位多肽中,ELISPOT试验筛选出4条阳性T细胞表位多肽P120、P121、P122、P123,在结核病患者中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0.0%、18.0%、6.0%、22.0%和96.8%、98.9%、100%、96.8%。与对照PBS组和KLH组比较,P120多肽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IL-4、IL-10,P121多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4(均P<0.05),P123多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均P<0.05)。P120、P121、P123多肽刺激小鼠产生的IL-2的水平高于PBS组低于Ag85B-L组和Ag85B-H组(均P<0.05),但与KL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0446c蛋白及其T细胞表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可用于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技术研究和新型结核亚单位疫苗的构建。
简介:摘要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中的核心效应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提呈抗原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学功能。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B细胞亚群,随年龄增长在脾脏中不断积累。ABCs高表达髓系标记CD11c、CD11b和转录因子T-bet,对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CD40刺激不敏感,而在Toll样受体7(TLR7)和IL-21的刺激下分化增殖。已在SLE、RA、pSS等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发现ABCs扩增,且与疾病活动评分、浆细胞水平和自身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深入研究ABC的分化调控及生物学功能,阐明其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简介: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AI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f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系统性硬化(systemicsclerosis,SSc)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或)致死率。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负担和伤害,而且造成家庭和社会负担的明显增加。因此,近十年人们更趋于早期和更积极地给予治疗,以防止或延缓患者内脏器官出现明显的不可逆损伤。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并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治疗AID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进展。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制备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埋植物的抗原性差异.方法将猪断层中厚皮片采用胰蛋白酶+tritonX-100等处理,制成Xeno-ADM,分为戊二醛交联的Xeno-ADM1组、网状交联的Xeno-ADM2组、未交联的Xeno-ADM3组、动物先用Xeno-ADM蛋白致敏后再移植交联的Xeno-ADM4组和未交联的异体兔Allo-ADM对照组.分别将移植物埋植于5组共计25只日本白兔的耳部和背部皮下,术后2~32周检测兔血清抗ADMs抗体效价,并观察移植物大体和组织学变化.结果Xeno-ADM4埋植物组血清抗Xeno-ADM蛋白抗体效价最高;排除致敏因素的影响,Xeno-ADM各组血清抗体滴度依次为:Xeno-ADM3组>Xeno-ADM2组>Xeno-ADM1组(P<0.05~0.001);在Allo-ADM组中,有40%的血清样本呈现出抗Allo-ADM蛋白抗体阳性.组织学上,Xeno-ADM移植部位有激烈而持久的炎症反应,明显强于Allo-ADM异体埋植对照组;ADM被降解吸收的程度依次为:Xeno-ADM3>Xeno-ADM2>Xeno-ADM4>Xeno-ADM1>Allo-ADM(P<0.05~0.001),在交联型ADM组易产生异物巨细胞反应.结论Xeno-ADM的免疫原性强于Allo-ADM,诱导宿主产生IgG限制的免疫反应;大张变性的ADM埋植物能降低抗原-抗体反应,减缓炎症免疫反应导致的ADM结构破坏和降解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种抗原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成熟作用。方法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为DC,分别负载卡介苗、肺炎球菌疫苗、麻疹疫苗、K562及RPMI8266冻溶抗原后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加入TNF-a为对照组,再加入相同体积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DC表型,CCK8法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各组均培养出具有典型形态的DC,其中疫苗各组细胞CD83表达较肿瘤细胞各组明显升高,MLR作用强,而肿瘤组抗原又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为高,同时各实验组CD1a表达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各实验组CD1a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介苗、肺炎球菌疫苗及麻疹疫苗等微生物抗原促进DC成熟能力较K562及RPMI8266等肿瘤抗原能力强。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分析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探寻一种可以简洁、快速、准确定量分析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输注后在患者体内骨髓或外周血中CAR-T细胞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细胞免疫治疗256例患者外周血与骨髓中CAR-T细胞检测结果。256例患者均为CAR-T细胞输注后生存期超过1个月。其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8例,淋巴瘤患者70例。通过形态学方法分析外周血与骨髓中CAR-T细胞形态学特征、阳性率及检出率。通过流式细胞术蛋白 L检测分析外周血与骨髓中CAR-T细胞阳性率及检出率。采用χ2检验分析2种方法联合分析检出率与单一方法分析检出率之间的差异。结果CAR-T细胞具有显著形态学特征,与正常淋巴细胞存在明显形态学差异。形态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或骨髓CAR-T细胞检出率分别为88.28%(226/256)和79.29%(203/256)。2种方法联合分析,CAR-T细胞检出率可达99.22%(254/256)。两种方法联合分析比单一方法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外周血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分析发现,11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第7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9.50%与10.23%,第15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13.50%与15.19%,第21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8.00%与10.07%。6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标本第7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12.00%与11.22%,第15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21.00%与23.10%,第21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13.50%与10.91%。70例淋巴瘤患者标本第7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7.50%与10.35%,第15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出率分别为9.00%与10.35%,第21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50%与5.69%。不同疾病患者标本在第15天左右CAR-T细胞数量达到高峰。结论2种方法联合检测外周血或骨髓CAR-T细胞的检出率较单一方法检测明显提高。
简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为60%~70%。但复发后二次缓解属难治性病例,如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据文献报道成功率仅为45%左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就更小。2007年1月,我科成功地为1例复发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且HLA半相合患者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