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当前医疗环境下,基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比较不同的病变分型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I-LOVE-IT 2,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对评价者设盲的非劣效性研究。本研究选取I-LOVE-IT 2研究中置入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且仅有一处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 255例,根据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定义,分为A/B1型病变组(184例)、B2型病变组(457例)以及C型病变组(614例)。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48个月患者源性复合终点(PoCE),即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或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48个月的靶病变失败(TLF)、PoCE的各组成成分、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主要出血(BARC 3~5型)以及肯定或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比较3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48个月PoCE和T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病变分型患者的PoCE和TLF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C型病变组患者的48个月PoCE发生率高于A/B1型病变组[24.43%(150/614)比14.13%(26/184),P<0.05]和B2型病变组[24.43%(150/614)比15.97%(73/457),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型病变是48个月PoCE(HR=1.59,95%CI 1.21~2.08,P<0.001)和TLF(HR=2.31,95%CI 1.53~3.49,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B1型病变组和B2型病变组相比,C型病变组PoCE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91%(HR=1.91,95%CI 1.25~2.92,P=0.003)和64%(HR=1.64,95%CI 1.23~2.20,P<0.001)。与A/B1型病变组和B2型病变组相比,C型病变组TLF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145%(HR=2.45,95%CI 1.29~4.64,P=0.006)和155%(HR=2.55,95%CI 1.62~4.02,P=0.001)。结论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能够较好评估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合并C型病变者的长期临床预后较差,在临床实践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简介:目的:建立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稳定抑制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探讨DNMT1表达抑制对ACC-M细胞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靶向干扰DNMT1的shRNA序列,构建携带该序列的慢病毒载体并转导ACC-M细胞,对筛选出的抗性克隆采用RT-PCR、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DNMT1mRNA、蛋白质水平,筛选获得DNMT1表达稳定抑制的ACC-M细胞,并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荧光定量PCR检测E-cadherin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筛选获得DNMT1稳定表达抑制的ACC-M细胞,其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156±0.008,0.163±0.013)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进一步检测发现,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shRNA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能够有效、稳定地抑制ACC-M细胞DNMT1的表达,并降低ACC-M细胞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从而使E-cadherin基因表达增强。
简介:目的:探讨线粒体膜电位(△ψm)、Caspase3在As2O3诱导ACC-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进行ACC-2细胞培养,将As2O3建立不同药物浓度梯度(0,1.0,2.0,4.0,8.0μmol/L)分别作用于ACC-2细胞,用Rh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8.0μmol/LAs2O3作用前、后(24h),ACC-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用多功能酶标仪进行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ACC-2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最强,8.0μmol/LAs2O3处理组ACC-2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减弱,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As2O3药物浓度的增高(0,1,2,4,8μmol/L),ACC-2细胞的Caspase3酶活力单位逐渐增加。结论:As2O3作用于ACC-2细胞,可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引起细胞凋亡。随着As2O3药物浓度的增高,ACC-2细胞的Caspase3酶活力单位逐渐增加,Caspase3被激活,细胞可发生不可逆转的凋亡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奶对金黄地鼠皮脂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全脂牛奶组予全脂牛奶灌胃,脱脂牛奶组予脱脂牛奶灌胃,2.5 ml/次,2次/d,连续4周;于干预开始后第0、7、14、21、28天测量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最大横径及纵径,计算皮脂腺斑的面积;末次灌胃24 h后剪下各组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脂腺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成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金黄地鼠各组间皮脂腺斑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6,P= 0.417)。脱脂牛奶组IGF-1表达(0.39 ± 0.03)显著高于空白组(0.35 ± 0.03)及全脂牛奶组(0.33 ± 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3.82,P值分别为0.021、0.002);与空白组(0.36 ± 0.02)相比,脱脂牛奶组SREBP-1表达显著升高(0.42 ± 0.04,t= 2.64,P= 0.021);与空白组ACC-1表达(0.34 ± 0.03)相比,全脂牛奶组(0.40 ± 0.03)及脱脂牛奶组(0.40 ± 0.05)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39、2.47,P值分别为0.031、0.026)。结论牛奶可能通过IGF-1/SREBP-1/ACC-1信号通路促进金黄地鼠皮脂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