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2例(67个椎体)。所有42例(67个椎体)均行后路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其中46椎行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结果42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24个月,平均13个月。参考《JOA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疼痛疾病治疗成绩标准》17例患者评为15分、8例患者评为14分、6例患者评为13分、2例患者评为12分。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显著的止痛效果、能减少卧床时间、改善活动能力,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微创治疗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PVP治疗的OVCF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术后发生新发椎体骨折的为12例(20.0%)24个椎体,其中相邻椎体为11个(45.83%)。相邻与非相邻椎体骨折间、有无新发椎体骨折间的患者对比,其体重指数(BMI)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而性别、年龄、PVP手术椎体个数、骨折椎体个数、身高下降、骨水泥注射剂量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VP治疗OVCFs患者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为BMI≤18.5kg/m2(低体重指数)。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低体重指数,且与手术本身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kyphon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sis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以及肿瘤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25例行PKP术,部分陈旧性进展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肿瘤25例行PVP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椎体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VAS、ODI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者消失,VAS评分明显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伤椎和相邻椎体间隙高度丢失率、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PVP组(P<0.05),均未发生明显骨水泥渗漏、未压迫血管、神经或者脊髓、无肺栓塞以及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型术和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能明显恢复伤椎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明显改善脊柱的功能,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及肿瘤首选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62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患者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间入院,而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各 31 例。干预组患者予以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平均为( 24.7±0.8 ) mm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26.4±5.9 ) ml ,术后疼痛评分为( 34.6±5.9 )分,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干预组与常规组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 96.8% 、 83.9% , P < 0.05 。 结论 :经皮椎体成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获得随访患者30例,共45节手术椎体,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改良椎体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本组病历,手术定位时间平均约5min,一次穿刺成功为43节椎体,一次成功率95.56%,骨水泥填入椎体平均注射量4.2ml,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平均8.9±0.7分别降至术后24小时的2.3±0.5分、术后1周的2.0±0.4f分及术后3月的1.8±0.5分(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序贯疗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病例5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MRI、X线检查,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椎间盘突出及脊髓压迫程度、小关节交锁状态、颈椎损伤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脊髓损伤ASIA分级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8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ASIA分级除8例A级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通过序贯疗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以快速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并一期通过颈前入路完成颈椎序列的重建和脊髓的充分减压,可避免后路手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6月院内进行椎体形成术的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42例作为探究对象,根据手术后随访期间患者腰背部复发疼痛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测是否出现术后再骨折现象,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n=10)和未再骨折组(n=32),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骨折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情况,年龄,术后强化椎体个数及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以及骨密度T值均作为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发生危险因素。结论:经过临床回归分析显示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在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发生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