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输液外渗的相关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减少急诊输液外渗率。方法从我院急诊观察室急诊输液间2014年12月的输液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有36例输液外渗。回顾性分析这36例输液外渗的相关原因,总结出了护理人员、患者、输液工具这三大因素,并讨论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将拟定出的对策应用于2015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的急诊输液中。再次从中随机抽取200例患者,观察对比给出护理措施前后的输液外渗率。结果通过给与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200例急诊输液患者中仅4例发生输液外渗,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对策有效。结论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时,给与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输液外渗,确保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强药物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盆底康复训练对初产妇盆底肌力、产后性功能、盆底肌疲劳度以及盆底功能受损症状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选取了2021年1月份到2021年12月份来我院分娩的100例产后复查产妇,并且将这100名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50例,其中对于实验组的50例患者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家庭盆底康复器盆底肌训练治疗的方法,而对照组的产妇则只进行常规的运动训练,两组患者的康复疗程均为两个月。两个月之后应用PHENIX压力探头检测分别测量对照组与实验组产妇产后三个月的最大肌电压,盆底一类,二类肌肌力和疲劳度、盆底器官的脱垂分类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产妇在干预之后,于产后的三个月时间内,盆底肌最大肌电压值一类,二类肌肌力和疲劳度几项指标均显高于干预之前,并且实验组产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结论:对于产后产妇来讲,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降低盆底肌疲劳度,减少盆底功能的受损情况,能够有效促进盆底肌功能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协同盆底肌训练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022年1月~2023年1月)展开研究,总例数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施以盆底肌训练,研究组基于此加用盆底康复仪,比较指标。结果:①盆底肌力:研究组较对照组,盆底肌力指标(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等)明显改善(P<0.05);②盆底功能:研究组较对照组,下腹不适、排尿异常等发生率获得更低的水平(P<0.05);③性生活质量:研究组较对照组,性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仪协同盆底肌训练于盆底功能恢复中具促进作用,可增强盆底肌力,使其功能恢复,提高性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着重对颅底脊索瘤的CT以及核磁共振的成像影像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其诊断特性以及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市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前往就诊的患者20例,这20例患者中均患有颅底脊索瘤疾病。另外又从中选取了患有侵犯颅底鼻咽癌的病患15例,患有垂体瘤的患者8例,将上述这些患者进行对比,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了CT以及核磁共振(MRI)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了检查,其中有9例患有颅底脊索瘤的患者又进行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重建检查。结果从检查结果来看,MRI能够将患有肿瘤的位置检查出来,并且对比MRI与CT,前者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后者。但是在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程度上来看,CT以及MRI基本上具有相似的破坏程度。通过MRI能够将肿瘤以及侵犯范围的位置显示出来。结论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构建应用于患有颅底脊索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MRI在颅底脊索瘤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2015年-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颅底脊索瘤患者1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均使用CT、MRI检查,对两种检查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溶骨性或膨胀性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影,且边界不够清晰。10例患者中原发8例,术后原位复发2例。7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影,3例见囊变、坏死。CT检查结果示病灶不均匀低密度影。MRI示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及“蜂房样”表现,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使用CT、MRI对颅底脊索瘤检查,可以详细了解肿瘤累及范围,对术前诊断及选择手术路径有较大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