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相互作用型敷料与负压封闭引流对压疮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31例ⅱ~ ⅳ期压疮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相互作用型敷料治疗压疮,对照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方式治疗压疮,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相互作用型敷料外用治疗,快速显效, 病人痛苦小,治疗效果好。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整体治疗过程伤口气味小,是一种理想的引流方法, 疗效满意。结论 两种方法在压疮的不同分期阶段有着不一样的治疗效果。相互作用型敷料在ⅰ~ⅲ期压疮中效果明显,ⅲ~ ⅳ期压疮效果不明显;vsd技术,对ⅲ~ ⅳ期压疮治疗效果明显,尤其对存在潜行的伤口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影像表现在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分型转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诊为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资料。共入组64例COVID-19患者,男32例,女32例,年龄18~76(45±15)岁。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3例),分析组间CT影像学差异,并采用视觉半定量法进行肺炎评分。结果与普通型组相比,转重型组更容易累及左肺上叶、右肺中叶、远离胸膜的部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5.897,P=0.027;χ²=8.549,P=0.005;χ²=10.169,P=0.002)。普通型组受累肺叶中位数2(1,5)个,转重型组受累肺叶中位数5(4,5)个,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03,P=0.001);以受累肺叶(n=4)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6.9%、74.5%,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转重型组肺炎评分10(4,16)高于普通型组4(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040,P<0.001);以肺炎评分8分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69.2%、86.3%,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结论CT在早期预测COVID-19临床分型转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早期评估,病变范围可能是普通型COVID-19肺炎的重要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否依据听力曲线类型对突发性聋(突聋)中的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型,明确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与突聋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2015年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将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全国33家医院收治的1 024例(其中男492例,女53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2岁)单侧突聋患者分为低频、高频、平坦及全聋型突聋4型;将其中402例平坦型突聋患者依据听力曲线类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影响平坦型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平坦上升、平坦下降、平坦一致型突聋3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0.7%、17.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84,P<0.001);而年龄、性别、发病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型突聋痊愈的影响因素为:是否伴有头晕[OR=0.459,95%可信区间(CI):0.271~0.777]、听力曲线类型(OR=0.721,95%CI:0.530~0.981)和发病至就诊天数(OR=0.903,95%CI:0.835~0.978),P值均<0.05。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的痊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平均纯音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为(69.1±18.9)dB HL和(101.7±17.7)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0,P<0.001),痊愈率分别为34.0%和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12,P<0.001)。结论可对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其中平坦上升型痊愈率与低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好;平坦下降型痊愈率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差;平坦一致型痊愈率高于全聋型突聋,PTA在平坦一致型和全聋型突聋的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患者女,58岁,头颈、胸背起皮疹伴痒痛20 d,于2010年2月入院,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浅表糜烂,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示颗粒细胞层及棘细胞层上方裂隙,并可见游离角化不良细胞,直接免疫荧光(DIF)示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24 mg/d,雷公藤多苷片60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2017年6月,患者头颈、胸背及手部起皮疹伴瘙痒15 d再次入院,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紧张水疱,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浅层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DIF示IgG和C3沿基底膜带沉积,ELISA检查示BP180抗体阳性,Dsg1和Dsg3抗体阴性,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12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口服,皮损逐渐消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不同分型X线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1年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X片。结果40例骨肉瘤,单发38例,常规型骨肉瘤32例(80.0%)有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肿瘤骨及软组织肿块;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2例(5.0%)主要为膨胀性溶骨破坏,较少有瘤骨及软组织肿块;小细胞型骨肉瘤1例(2.5%)主要为溶骨性骨破坏。皮质旁骨肉瘤3例(7.5%)肿瘤骨明显,骨破坏轻微;多发2例(5%)原发多源性骨肉瘤多有成骨表现,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少见。结论绝大多数骨肉瘤依据X线检查可做出正确诊断,本文旨在总结原发性骨肉瘤X线表现,加深对骨肉瘤分型及特征性表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