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中国城区0~6岁儿童家庭内非故意伤害危险行为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考评。方法全面检索文献后形成条目池,经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后形成初量表,预调查后确定终量表各维度及条目,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长沙市城区抽取1 104名0~6岁儿童,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分半信度评估量表信度,采用t检验评估量表在不同儿童中的区分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结果儿童危险行为量表共10个维度54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分半信度为0.87;各维度和总量表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0~0.84,均P<0.001。总量表共提取1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52%,54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均>0.30。量表的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比较拟合指数、拟合优度指数、调整后适配度指数分别为0.06、0.78、0.79、0.77;伤害组与非伤害组的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所研制的量表对中国城区儿童非故意伤害的行为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简介:摘要目的展示《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同时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目标及策略的具体内容与异同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有儿童发展纲要中符合定义的非故意伤害防控目标和策略文本进行提取、编码和分类,同时结合伤害“5E”策略框架对策略文本分类进行主题构建。以国家级儿童发展纲要作为基准,对同时期31个省级儿童发展纲要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儿童发展纲要均将儿童伤害防控作为主要目标,涉及健康、环境和安全领域。国家级与大部分省级儿童发展纲要将该目标设置在健康领域,少部分省份则设置在环境或安全领域。减少或控制伤害致死、致残和发生是儿童伤害防控目标的主要内容,但所有省份对于伤害发生和致残均没有明确量化要求。所有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策略主题可分为机制、执法、教育、环境、工程、急救、评估和经济8类,其中主要以机制策略为主,执法、教育、环境和工程策略次之,急救、评估和经济策略较为薄弱。省级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策略以国家级非故意伤害防控策略为蓝本,但在具体内容上也有所侧重和细化。结论儿童发展纲要是儿童伤害防控工作落实的重要政策保障。建立良好的基础数据,探索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机制策略,针对更多常见伤害类型制定和实施执法、环境和工程策略,积极开展评估,鼓励采用更多的经济策略可以进一步完善后续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领域,并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与自杀或故意自残的双向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汇总数据,选择相互独立且与欧洲血统人群精神分裂症及自杀或故意自残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精神分裂症GWAS数据包括76 7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43 649名对照者。自杀或故意自残的GWAS数据包括1 058例自杀或故意自残患者和307 942名对照者。应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及加权中位数法进行MR分析,以比值比作为评价指标对精神分裂症及自杀或故意自残的双向因果关系进行探讨。Cochran Q检验评估各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之间的异质性。使用孟德尔随机多态性残差和离群值(Mendelian randomization,pleiotropy residual sum and outlier,MR-PRESSO)检测SNP异常值。MR-Egger截距测试检验SNP的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敏感性分析检验MR研究是否受单个SNP的影响。结果IVW显示,精神分裂症可增加自杀或故意自残的风险(OR=1.297,95%CI=1.154~1.457,P<0.001),且在加权中位数法中被证实(OR=1.232,95%CI=1.038~1.461,P=0.017)。反之,自杀或故意自残与精神分裂症无关(OR=0.969,95%CI=0.927~1.012,P=0.157),同样被加权中位数法证实。Cochran Q检验、MR-PRESSO检测和MR-Egger截距测试显示工具变量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或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敏感性分析证实,没有单个SNP对整体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结论精神分裂症与自杀或故意自残的风险增加有显著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