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小说中,马克·吐温写到哈克对自由和新文化的追求时,表达出了对现实的失望之感。也正因此,加深了作家对真正符合人民意志的自由与民主的期待。

  • 标签: 民主主义 自由 平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打通了性与天道、 道德与宗教、超越与内在、圆教与圆善,他主张把作为哲学或宗教的儒家的问题转化为儒家的哲学性与 宗教性问题,《儒家宗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 标签: 儒学宗教性 儒家儒学 宗教性问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9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健美操起源于有氧运动,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健美操把广受人们喜爱的舞蹈与健身操动作合二为一,让美学和体育健身融为一体,在反映生活蓝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体育元素和部分舞蹈元素。健美操不仅可以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振奋人的精神,娱乐人的身心,而且还能够发展人的审美心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本文讨论健美操运动的审美价值

  • 标签: 健美操运动 审美价值 舞蹈元素 体育健身 有氧运动 运动项目
  • 简介:近期移民小说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着眼于人物善的方面.在严歌芩、张翎、张朴、冰凌等作家笔下,人物形象多姿多彩,多从异域生活描写中表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反思,张扬着传统文化的自由精神.

  • 标签: 近期新移民小说 人物形象 传统文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9
  • 简介:审美活动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从最‌,他从事的是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价值活动

  • 标签:
  • 简介: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的研究视角。以《聊斋志异》的小说文本为依据,从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清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反映;主情浪漫思潮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并存;浓重的审美感伤情怀几个方面,分析论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以此来帮助人们认识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氛围和审美精神之内在关联。

  • 标签: 聊斋志异 浪漫思潮 经世致用 感伤情怀 关系
  • 简介:晚清以来,以广东社会与粤民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广东题材小说蔚为大观,这些作品聚焦于广东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内容,在艺术和思想方面都呈现出新特征和新气象。本文对广东题材小说进行历时性梳理,展示其发展演进的基本轨迹,重点研讨其在晚清的文学变。这种变既包括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方面的一系列艺术创新,亦包括思想内涵方面的拓展,后者具体表现为文化反思的自觉意识以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

  • 标签: 晚清小说 广东题材 文学新变 文化反思
  • 简介:价值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表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走向价值虚无主义中有不同的路径,大致包括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宣扬自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批判功能的消退等。而从总体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虚无主义又走了一条从积极虚无主义到消极虚无主义的道路,这与尼采所分析的虚无主义及其克服的路径正好是相反的。如何克服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虚无主义,需要我们做深入反思和探讨。

  • 标签: 大众文化 价值观 虚无主义 路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国有贵族阶级么,中国落后么,中国的政治哲学

  • 标签: 反思反思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16
  • 简介:序》、屈原、张仪,所以怀王十五年不可能派屈原使齐,《序》中屈原首次使齐的时间

  • 标签: 史料价值 屈原史料 序屈原
  • 简介: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 标签: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虽然只是短短的10年之差,但审美活动却发生了重大变异。80年代审美活动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场域,在艺术作品中,人们用心灵去体验高尚的灵魂,在体验中升华自己的精神。艺术家们关注人民、国家的命运,其作品中“讲述关于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故事时,最终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经验的艰难叙述”。而在90年代的审美活动中,审美阈限已经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走向更为广阔的日常生活,精美的日用品、广告、时装等都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中,更多的不再是灵魂的提升,而是感官的直接接受,是对于世俗生活的关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世俗化的取向。一、生活与审美的同一化:变异中的审美新风格20世纪80年代,审美活动高于日常活动,具有神圣性、神秘性。而90年代,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逐渐地与日常生活同步化、同一化,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日常用品的审美化。80年代审美活动多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强调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作为审美对象,艺术是一种高高地悬浮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它在理想的意义上为人类枯涩的生活增添亮色,为人的精神超越提供通途。马尔库塞曾说:“艺术和艺术人物的纯洁人性所表现出的统一体是非实在...

  • 标签: 世俗化生存 关注世俗化 审美新
  • 简介:因受时代氛围、政治因素及文艺方针政策的影响,1950年代诗歌问题讨论的一个中心议题,是能否在中国古典诗歌五七言和新民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较为普遍的民族化的新形式。在1950年《文艺报》组织的讨论中,诗歌形式的问题就被郑重地提了出来。1953年底到1954年初,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召开的诗歌研讨会,进一步围绕格律诗与自由诗展开讨论。1956年8月至1957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刊进行的争论,则触及未来新诗形式建立的基础。这些议题在1958—1959年间的诗歌论争中得到了更为剧烈的凸显。

  • 标签: 问题讨论 50年代 新格律诗 中国古典诗歌 比照 运动
  • 简介: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创作的“重写”现象——尤其是对经典神话(传说)的重写极为普遍。在通常的意义上,“重写”不仅是一种文学家们乐于追捧的创作方式,更是一种为现代、后现代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传播途径。据此,“重写”体现了人类普遍倾向于通过借鉴已有文学、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的思维习惯和实践方式。“故”事不断被“”编,熟悉的人物、情节与场景被反复书写,

  • 标签: 重述神话 重写 创作机制 价值 文学史 文学创作
  • 简介:巴西华文文学展现出可观的发展潜能,但受限于环境,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拓展巴西华文文学价值的努力是多方向的.首先要考虑的是写作技巧问题,其次是写作内容方面,还有翻译、培养第二代等.

  • 标签: 巴西华文文学 新价值
  • 简介:处于20世纪音乐环境下的埃德加.瓦雷兹,更加注重和追求其音乐作品的创新性。他不满足于当时的音乐表现手法,主张用全新的构思和方法来进行音乐创作。瓦雷兹倡导音响解放运动,主张开发和使用的音源。为了寻求新的音色,他使用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的技法。

  • 标签: 埃德加.瓦雷兹 乐器 噪音 音响 电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