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以耳鼻咽喉科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综合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优化护理措施,期望能够给同专业领域护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取气管切开后患者共26例,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3年12月,针对26例患者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13例患者;一组为观察组13例。对护理干预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估,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所有患者干预4周后的拔管成功率、住院总费用以及因肺部感染使用的抗生素费用。结果在CPIS与NIHSS评分中,干预前两组患者间无差异,但在干预后,两组患者改善显著,尤其是观察组13例患者更优于对照组13例患者,数据间差异突出(P<0.05)。观察组患者4周后的拔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总费用以及因肺部感染使用的抗生素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实施基于综合康复干预的气道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且降低患者的住院和治疗费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药物应用效果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2例神经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镇静镇痛药物及不同护理干预,分析患者的药物镇静效果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以及ICU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更低,两组在使用镇静镇痛药后的相关指标上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镇静后12h、24h、48h的S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出现意外脱管、支气管扩张、VAP等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存在差异,P<0.05有显著性。结论:对于神经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的患者通过镇痛镇静药物能够保持机体状态的平稳,同时,对病人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可以改善病人的心率和呼吸,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保证患者机体康复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重症监护室中机械通气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Journal Club教学法在重症医学科护理规培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重症医学科轮转的40名规培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Journal Club教学法进行培训,选取护理人员科研能力量表进行评价,比较培训前后规培护士科研能力的情况。结果 使用Journal Club教学法后,规培护士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ournal Club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规培护士的科研能力。帮助规培护士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推动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
简介:【摘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基层医院,尤其是低年资医师临床诊疗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一种毕业后医学教育,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培训,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实践及胜任能力。如何提高规培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能力,达到既往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教与学”不适合规培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培训过程中融入更贴合临床实际、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多学科协作(MDT) 模式的出现,为也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提供了设想,并将MDT 的教学模式引用到住培的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理论教学结合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手术切除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第1天和7天的VA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的VAS评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扁桃体炎切除术后的护理过程中,能够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明显降低术后的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总结,观察预防效果。方法 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中,筛选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分设常规护理组与预见性护理组,每组随机分配患者46例。按照分组,对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在不同的护理干预下,两组患者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较,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老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当中,针对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加强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和直接神经电刺激(DNES)两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在听神经瘤术中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术后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面神经功能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术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49例,年龄(51±11)岁。术中所有患者均全程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肿瘤切除后分别用FNMEP和DNES两种监测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电生理学评估,记录FNMEP在肿瘤切除后与基线的波幅比M1,肿瘤切除后DNES的脑干段与内听道段的波幅比M2,比较两个比值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根据HB分级标准,Ⅰ~Ⅱ级为面神经功能良好,Ⅲ~Ⅵ级为面神经中重度障碍。应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M1和M2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绘制M1、M2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06例听神经瘤患者中全切102例(96.3%),次全切4例(3.7%),面神经解剖保留104例(98.1%),无死亡病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可诱发出FNMEP,2例患者未在脑干段引出DNES。术后1d面神经功能良好81例(76.4%),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99例(93.4%),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103例(97.2%)。M1在术后1 d和1个月有较大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绝对值(ρ=|-0.648|,ρ=|-0.552|,P<0.001),而M2在术后3个月的ρ=|-0.395|大于M1的ρ=|-0.378|(P<0.001)。M1的cut-off值为0.58(灵敏度=0.92,特异度=0.64),M2的cut-off值为0.36(灵敏度=0.64,特异度=1.00),M1<0.58或M2<0.36提示面神经功能中重度障碍。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FNMEP和DNES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评估术后面运动功能,FNMEP对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优于DNES,对于术后远期的面神经功能预测则DNES更优。
简介: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本文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本框架,以“急性中毒病人的急诊救护”为例,探索高职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旨在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并定期随访的3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9例,年龄(66.4±7.4)(47~7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共分为4组:A组6例,术后行自体黏膜移植术及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并联合口服、静脉应用及局部注射激素;B组8例,术后行自体黏膜移植术及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C组11例,术后行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口服或静脉应用激素;D组8例,术后行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术后通过内镜观察移植黏膜生长情况、有无食管狭窄及手术并发症等,了解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后食管狭窄的疗效。结果33例患者胃镜手术过程顺利。B、C和D组扩张次数均比A组多,A组扩张次数[M(Q1,Q3)]为0(0,1.8)次,B、C和D组扩张次数分别为5.5(4.3,6.8)、4.0(4.0,7.0)和5.5(3.5,10.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和D组各组间扩张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支架放置时间[M(Q1,Q3)][7.5(6.3,8.8)d]比A组[64.5(41.5,75.5)d]短(P=0.006);C组[38.0(28.0,50.0)d]和D组[31.5(27.3,66.3)d]支架放置时间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支架放置时间长于B组(P<0.05);B和C组支架放置时间与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后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联合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全身及局部激素应用时预防效果比单独应用时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内镜吻合夹对治疗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后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胃黏膜下肿瘤入院而接受EFTR术的14例患者,男4例,女10例,年龄(55.9±8.2)岁(45~69岁)。其中闭合创面使用新型吻合夹6例(新型吻合夹组),使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8例(尼龙圈联合金属夹组)。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超声内镜检查,术后均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以评估创面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大小、闭合创面所需的操作时间、闭合成功率、术后胃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相关血清学指标等。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其中术后第1个月复查普通内镜,术后第2、3、6个月及术后1年采用电话及问卷随访形式,评估新型内镜吻合夹和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在EFTR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均成功闭合。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缺损直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尼龙圈联合金属夹组相比,新型吻合夹组操作时间缩短[(5.0±1.8)min比(35.6±10.2)min,P<0.001];手术时间缩短[(62.2±12.5)min比(92.5±0.2)min,P=0.007];术后禁食时间减少[(2.8±0.8)d比(4.9±1.1)d,P=0.002];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5.2±0.8)d比(6.9±1.5)d,P=0.023];术中总出血量减少[(20.00±5.48)ml比(35.63±14.75)ml,P=0.031]。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接受内镜检查,均未出现术后迟发穿孔及出血;均无明显不适症状。结论新型内镜吻合夹对于治疗EFTR术后造成的胃壁全层缺损效果良好,具有术中操作快、出血少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