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由于不良地基土中存在较多的空隙,在自重或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容易压缩变形,产生不均匀沉降,通过地基灌浆对空隙的充填、挤压、固结等作用,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地基灌浆处理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对空隙的“灌饱”程度,灌浆后“饱和”的地基土不易出现沉降变形,“半饱”或“饿肚子”地基上多易出现沉降变形现象。笔者依据正反两方面工程实例,提出了地基灌浆“饱和论”观点。关键词:地基灌浆处理效果饱和论一、概述灌浆的传统定义是: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把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各种介质的裂隙或孔隙,以改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工程措施。灌浆施工技术,最早是应用在修建闸和船坞工程中,即是在压力作用下,将粘土一类的浆液灌入到闸基或船坞边墙和地板的孔隙内。以后,在修建矿井、隧洞和大坝等工程中,逐渐加以使用。灌浆材料则由粘土发展到使用水泥,由于水泥的优点很多,故水泥灌浆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1]。根据技术文献记载,在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筑坝工程的需要和发展,在大坝基础处理上才开始采用灌浆的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于是在建坝的过程中,使用灌浆技术愈来愈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性的技术科学[1],运用于工程建设的许多领域,如地基灌浆处理、隧洞灌浆等。
简介:人数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有史以来追求的目标是相吻合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就是城镇化。因此,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明确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其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最近向新闻界公布的研究成果:“到2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2060年全国将有27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现代化目标。”但是,有4个省、自治区达不到现代化的即包括有贵州省,据中科院测算,贵州省要到2070年才能实现现代化,仅排西藏自治区之前。这也即是说,贵州省实现现代化要比全国总体水平落后10年,比东部地区的广东和江苏落后49年和37年,这实在是令人惊诧而警觉。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人口迁移而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口迁移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整体上对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的,例如:促进了生产素的优化配置与劳动产出效率的提高,缓和了城镇地区劳动力结构不足的矛盾,满足了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抑制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控制人口增长,改善区域人口结构,实现人口合理再分布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研究资料,从全国来看,80年代人口迁移规模与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85,呈高度正相关,几乎每增加100万迁移人口,可使国民收入增加30多亿元,人均国民收入提高20余元,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