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4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地表根系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渗透影响,通过对丹江口库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和阔叶林35块样地进行地表土壤(0~10和10~20cm土层)和根系采集和室内实验,分析4种植被类型根系结构特征、土壤渗透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0~10土层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均高于10~20cm土层;土壤0~10和10~20cm土层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均表现相同趋势,即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等指标均与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根系直径在0.5~5mm范围内根系结构特征参数与土壤入渗特征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在Kostiakov入渗模型中,直径介于0.5~5mm不同径级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b值正相关,与a值负相关。丹江口库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能优于灌木林和针叶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值均随根系结构参数值增大而增大,且直径在0.5~5mm径级范围内根系对土壤渗透能力增强作用最明显。

  • 标签: 植被类型 土壤入渗 根系特征 入渗模型 根系径级 丹江口水库
  • 简介:本文简要地介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特点,分析基于GI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可行和突出优势,提出了在方案编制实践中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还存在问题。

  • 标签: GIS 三维激光扫描仪 水土保持 方案编制 可行性
  • 简介: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维持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hm^2样地中胸径不小于10mm、个体数大于18106种木本植物与平均海拔、坡度和凸度3个小地形生境指标进行生境关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06种木本植物中,84种(79%)至少与一种生境显著相关(P〈0.05);CCA及随机化排列测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分布受生境因子限制;因此,古田山24hm^2样地木本植物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生境特化是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局域尺度上木本植物多样维持主要机制。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物种共存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常绿阔叶林
  • 简介:为了解褐煤基材料对土壤复合体铅形态影响和污染退化修复机制,将褐煤以及褐煤基改性材料,混入铅污染土壤中培养4个月,提取其中土壤复合体,测定各组复合体中各形态铅。结果表明:施用褐煤基有机材料后,水稳复合体增加。1)6种铅化学形态在各复合体中分布状况不同。各改良剂处理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在复合体中分布大小顺序均为:G0〉G1〉G2,各处理从G0到G1,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了8.74%-32.22%,从G1到G2各处理下降了2.73%-26.74%;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残渣态铅分布顺序为:G0〈G1、G2。2)施用有机材料均引起了3组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各处理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下降了2.73%~32.22%;普遍提高了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弱有机态铅最高提高51.23%,强有机态铅最高提高67.65%,对残渣态铅没有显著影响。3)所有改性材料改性后均提高了G2组中交换态铅,普遍降低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碳酸盐态铅质量分数未有显著变化。因此,施用褐煤基有机改良剂,促进了水稳复合体形成,降低了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对土壤铅起到了钝化作用。褐煤有机材料对交换态和有机态铅影响较大,对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小。

  • 标签: 褐煤基改良剂 土壤修复 铅形态 胶散复合体 石灰性土壤
  • 简介:开展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动态监测,要科学地制定监测评价方案,选取监测区域。监测内容包括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主要有水土流失面积及侵蚀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果,土地利用类型、水质变化、生物多样、林草生长量、土壤状况、区域小气候、社会经济状况等。要采用相应监测方法并提交监测成果。

  • 标签: 上杭县 重要水源地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 简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二届二十二次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于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在京常务理事、名誉理事、理事及专业委员代表共计25人参加了会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杨振怀理事长主持。会议中心议题是:传达中国科协六届五次全委会会议精神;审议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报告和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

  • 标签: 中国 扩大 会议 大会 召开 理事
  • 简介: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脆弱研究受到国内外关注。本文在简述气候变化脆弱、敏感性、适应概念基础上,从敏感区定性划分、区域脆弱定量分析、粮食作物脆弱分析三方面概括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在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脆弱和适应对策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 标签: 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对策
  • 简介:为了分析土壤侵蚀/沉积潜力与地形因子相关,以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为研究样区,基于实测高程点数据构建DEM,采用USPED模型对样区土壤侵蚀/沉积潜力进行模拟,并结合地形因子(坡度、LS因子、曲率)探讨其与土壤侵蚀/沉积潜力模型模拟结果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地形因子与土壤侵蚀/沉积潜力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中,总体趋势为土壤侵蚀能力均大于沉积能力,侵蚀面积比均大于沉积面积比,但在不同分级地形因子对应土壤侵蚀/沉积潜力模拟结果中揭示不同相关

  • 标签: DEM 坡度 LS因子 曲率 USPED
  • 简介: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和石漠化之间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石漠化时要考虑地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石漠化土地为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角度把单峰型季节绿色覆被即草坡划归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石漠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石漠化土地具有明确含义,无疑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实用,对石漠化土地治理更具有针对

  • 标签: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石漠化 后寨河地区
  • 简介:台湾地区地形、环境特殊,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导致灾害频繁,而发生灾害之主因以降雨为主,故针对年降水量、1d最大降水量及1h最大降水量进行频率分析。依台湾中央气象站所设21个气象站分北、中、南、东4区域为分析对象,采用常态分布法、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皮尔逊第三类分布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5种分布进行分析。由研究结果得知:无论是年降雨量、1d最大降雨量或1h最大降雨量,台湾全区皆建议采用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作为频率分析之推估。

  • 标签: 频率分析 年降水量 1d最大降水量 1h最大降水量
  • 简介:东固陂小流域是严重水土流失区,通过15年综合治理,生态发生很大变化,改变森林多样、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也改善该小流域社会和经济面貌。

  • 标签: 小流域 森林景观 多样性 水土流失
  • 简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各级科协及所属科技团体迅速行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涌现出大批贡献突出、事迹感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表彰模范典型,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力开拓者作用,经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 标签: 中国科协 抗震救灾 先进集体 专业委员会 滑坡防治 水土保持
  • 简介: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57—2006年日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年内、年际变化、概率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该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变化呈明显丰水、平水、枯水年交替发生现象;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于年降水时间年际变化。对侵蚀降雨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生在7、8月,以降雨量小于30mm降雨次数较多;降雨强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小;同时,以短历时降雨为主,历时在30min以内降雨次数较多,其他时段相对较少。

  • 标签: 降水量 侵蚀性降雨 黄土高塬沟壑区
  • 简介:土壤可蚀是土壤侵蚀预报和土地利用规划重要参数,本文采用EPIC(ErosionProductivityIrnpactCalculator)模型中土壤可蚀因子K值为指标,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探讨广东省土壤可蚀K值及分布特征,并绘制广东省土壤可蚀K值图。结果表明:广东土壤可蚀K值为0.116—0.415,加权平均K值为0.25,主要分布在较低一中高可侵蚀范围;以铁铝土为例,成土母质对土壤侵蚀影响是多因素,由于母质特性差异,母质所发育土壤可蚀K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侵蚀危害,从总体上看,土壤经过多年耕种,抗侵蚀能力明显下降。

  • 标签: 土壤可蚀性 抗侵蚀 K值图 成土母质 耕地
  • 简介:为了解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区生态脆弱性状况,利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及相关数据,采用主导因子分析、专家评判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方法,在评价山西省不同行政县(市)生态脆弱度基础上,分析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生态脆弱分布特征,讨论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及措施。结果表明:1)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生态脆弱性具有明显差别,其脆弱程度表现为拦沙减沙区(强度脆弱)〉土壤保持区(中强度脆弱)〉防风固沙区(中度脆弱)〉蓄水保水区(轻中度脆弱)〉水源涵养区(轻度脆弱);2)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土壤保持-中强度脆弱区、拦沙减沙-强度脆弱区和防风固沙-中度脆弱区应以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在蓄水保水-轻中度脆弱区和水源涵养-轻度脆弱区应重点做好预防保护和监督工作。

  • 标签: 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保持功能区 生态脆弱性评价 山西省
  • 简介:在考虑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层面的基础上,以国内外河流评价指标为依据,以北京市汤河为例,以沿河典型河段所测21个样点5类因素涉及17个指标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指标对于北京市汤河生态健康评价指标的相关.结果表明:1)河床作用因子、植被作用因子在头道穴段和汤河口段对汤河总体生态健康影响较大;2)在21个调查河段中,对北京市汤河生态健康起显著影响作用主要为河流岸坡因子、植被作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汤河(北京段)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标签: 河流生态 因子分析 相关度 河流生态健康 北京市汤河
  • 简介: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反映区域气候对土壤侵蚀作用。利用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多年实测降雨资料,应用频率分析法,推求该地区侵蚀降雨一般雨量标准,揭示该地区侵蚀降雨及其侵蚀特征,进而运用降雨侵蚀力日降雨量计算方法,分析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紫色丘陵区顺坡休闲农耕地侵蚀降雨一般雨量标准为11.3mm;2)紫色丘陵区多年平均总降雨量中有60%以上属于侵蚀降雨,侵蚀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其中7、8月年均侵蚀降雨量和土壤侵蚀量最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丘陵区边缘地区大于中部地区;3)紫色丘陵区年均R值介于5000~6500MJ/(mm·hm^2·h)之间,由丘陵区周边向中心逐渐减小,研究区北部巴中、达县、阆中3站年均降雨侵蚀力形成高值区,中部遂宁站形成低值中心,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4)紫色丘陵区R值主要由≥15mm降雨构成,占76.9%-82.1%,年内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汛期5—10月份,占年R值89%以上;5)R值年际变化较大,达到中等程度变异,不同地区R值年际变化差异较大,但并未表现出明显随时间变化增减趋势。

  • 标签: 侵蚀性降雨 土壤侵蚀 降雨侵蚀力 时空分布 紫色丘陵区
  • 简介:为了探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治理情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坡度下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水平梯田、等高植物篱等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它们在黑土区能够发挥较高水土保持效益坡度适宜范围,从而确定在0~5°、5°-8°、8°~15°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分别采用以改垄措施、等高植物篱措施、水平梯田措施为主措施进行治理,在〉15°坡耕地上选择退耕还林。

  • 标签: 坡度 坡耕地 横坡垄作 水平梯田 等高植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