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针对老年人在临床种植牙修复过程中的心理准备进行研究,探讨其心理因素对种植牙术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临床采用调查表对246例平均年龄为65岁的老年种植牙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结果:老年种植牙患者大部分为被动接受,主动接受的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被动接受,经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患者对种植修复的了解程度并不高,虽然心理接受情况各有差异,但其最担心的是种植过程中的疼痛,因此需要种植的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消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以正常的心态对待种植牙,提高种植修复的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香港老年口腔颌面部疼痛人群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在香港医院管理局/香港大学家庭医学部注册,有口腔颌面部疼痛的香港居民,年龄55~70岁。OHRQOL由香港中文版14条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估。精神因素采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研究用诊断标准(RDC/TMD)中使用的抑郁(Depression)及躯体化(NPS)分量表进行评估。调查受访者在过去1个月中各种口腔颌面部疼痛的程度、频率等情况。了解受访者看牙医的习惯并对受访者进行标准的临床检查。采用向前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OHRQOL的主要因素。结果共100人次参加了本研究。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总分(OHIP-ADD)的均数为10.1(SD9.7)。回归分析显示中等或重度的抑郁(OR=7.1,P〈0.001)及牙或骨来源的口腔颌面部疼痛(OR=4.8,P=0.016)与较差的OHRQOL显著相关。结论在有口腔颌面部痛症的香港老年人中,OHRQOL与精神因素和痛症的临床分组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对口腔颌面部疼痛的防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机体在单一因素变量(增龄性改变)的影响下,机体BMP-Smad成骨信号基因的表达趋势,探讨增龄对该通路因子的影响。方法:成年、中年、老年未交配SD大鼠雌雄各4只,处死后获取大鼠颅盖骨及股骨。颅盖骨采用组织块法行细胞培养,检测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股骨采用Q-PCR检测BMP-Smad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绘制趋势图谱。结果:成年大鼠的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活跃,其DNA合成期(S期)的成骨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中年大鼠;BMP-Smad成骨相关因子随着增龄而出现明显的降低,而该通路的始发因子BMP-2因子的改变并不明显,甚至在机体步入老年后有升高的趋势;来源于骨组织的成脂因子的表达同样伴随着机体的增龄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增龄会导致机体的成骨能力逐渐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BMP-Smad信号通路的成骨因子随着增龄其表达趋势逐渐下降;机体成骨能力的下降和成脂能力的增强可能促使BMP-2因子的稳定表达甚至轻微升高。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评价心理因素以及患者个人因素对严重牙龈退缩患者就诊动机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967例严重牙龈退缩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患者的就诊动机以及义龈修复效果进行调查,并结合临床检查,对治疗动机的构成比例,以及患者SCL-90调查的9项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性别与患者义龈修复疗效不存在确切的相关性,与治疗动机存在着相关性;对治疗满意组患者的SCL-90量表的各项指标均好于老年常模组;而对治疗不满意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差于常模组,且存在着组间差异。结论:患者的性别对就诊意愿具有较大的影响;心理因素对于严重牙龈退缩患者义龈修复后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义龈治疗前进行心理检测是有益的。
简介:目的:比较新型根管冲洗剂MTAD与传统冲洗剂对粪肠球菌的抗菌作用。方法:在离体牙上建立粪肠球菌根管内感染模型,实验组用新型冲洗剂MTAD及3种常用的冲洗剂(2.5%NaClO、3%双氧水、0.2%浓替硝唑含漱液)、对照组用0.9%NaCl溶液冲洗根管。冲洗前、后用吸潮纸尖进行细菌取样培养计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培养计数结果显示,各组根管内细菌数量的差异在冲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冲洗MTAD组与其他三组相比较,根管内细菌数量最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AD冲洗剂较2.5%NaClO、3%双氧水、0.2%浓替硝唑含漱液对根管内的粪肠球菌有更优异的抗菌效果。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状态下上颌半口义齿基托边缘封闭区及中线区不同位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及其与牙尖斜度、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法分别对牙尖斜度为0°、20°、30°的尖、平、凹型腭穹隆形态的上颌半口义齿进行加载,得出义齿基托磨光面各节点的三维变形方向及数值。结果:双侧后牙加载时基托颊侧边缘区发生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切牙乳突区、唇系带切迹区及后缘区发生压向支持组织变形,随牙尖斜度0°、20°、30°变化变形值增加。全牙列加载时基托颊侧边缘区发生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切牙乳突区发生压向支持组织变形,唇系带切迹区及后缘区变形方向随牙尖斜度变化而变化。切牙乳突区变形值随牙尖斜度0°、20°、30°变化而增加。单侧后牙加载时后缘区、对侧颊侧边缘区发生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切牙乳突区发生压向支持组织变形,同侧颊侧边缘区变形方向随牙尖斜度变化而变化。后缘区及切牙乳突区变形值随牙尖斜度0°、20°、30°变化而增加。凹型腭穹窿形态基托在全牙列及双侧后牙加载时背离变形值小于尖型及平型,压向变形值(切牙乳突区及后缘区)大于尖型及平型,在单侧后牙加载时对侧颊侧边缘区背离变形值小于尖型及平型,切牙乳突区压向变形值大于尖型及平型。结论:加载方式和牙尖斜度共同影响上颌半口义齿基托变形的方向及大小,牙尖斜度的增大可明显增大基托的压向变形和背离变形值。腭穹窿形态可明显影响基托的变形值,凹型基托较平型及尖型基托在边缘封闭区有较小的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值,在切牙乳突区有较大的压向支持组织变形值。
简介:上气道结构狭窄是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andhypopneasyndromes,OSAHS)的主要病因之一。OSAHS患者夜间睡眠时由于频发的上气道塌陷、阻塞而造成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可导致高碳酸血症或缺氧,长期发病可并发心律失常、高血压、脑血管意外以及糖代谢异常、肾功能损害等全身并发症。个体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的特点,气道周围及内部空间软组织构成特点及其生理、病理性变化,正畸和正颌治疗以及耳鼻喉科的手术治疗等均已不断地被证实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上气道的解剖结构。
简介:目的研究影响成人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1—12月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成人患者400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感受、治疗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要求与期望。将问卷数据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认为颜面外观对结婚、职业、人际关系的影响更显著(P〈0.05);女性在正畸治疗中对矫治器的颜色和外观以及医生的专业水平方面的要求更高(P〈0.05)。对正畸治疗标准的评价中,女性更关注外观的改善和牙周的健康(P〈0.05)。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女性患者认为对口腔卫生的影响较大(P〈0.05),而男性则认为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与≥25岁患者比较,〈25岁患者认为戴用矫治器对日常生活中微笑的影响更显著(P〈0.05)。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成人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对相关因素的要求各有不同。
简介:目的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曾经流行过的有关对颞下颌关病的认识,从机械学说发展到心理-机体学说,进行个人评述。其中涉及有关学说有:(1)心理压力在人类口腔副功能中的作用;(2)咀嚼肌疼痛的发病机理。材料和方法文献是作者多年从事跟颞下颌关节病的临床和科研中积累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与颞下颌关节病研究有关的以前和近期文献。此外还采用了一些与颞下颌关节病研究有关的以前和近期文献。此外还采用了一些与颞下颌关节病相关的疾患,如:与压力有关疾病的研究、心理-社会医学、职业医学及病因学的文献。结果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对颞下颌关节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治疗的认识发展有一条明显的脉络,从对Costen综合征纯机械的解释,发现到由哥伦比亚大学及芝加歌大学引入心理和心理-生理理论,以及现在逐渐被可的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和把难治性颞下颌关节病看成是慢性疼痛的疾患。结论以前占主导地位的以咬合为中心的理论,包括口内矫治器(He垫)。由于其确切的作用机理仍然没被解释清楚,现在正逐渐被抛弃,或被认为仅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因此曾经被广泛应用的全面的咬合治疗,现在逐渐被生理性治疗和保守的行为疗法所替代。目前的学说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口腔副功能运动和咀嚼肌疼痛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