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无产科合并症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妇检查结果与其意愿分为阴道分娩组(n=43)与剖宫产组(n=47),对比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新生儿并发症。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新生儿体重低,新生儿1minApgar评分高,新生儿肺炎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产后24h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褥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相比于剖宫产更具有临床优势,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符合适应症的前提下,应鼓励首选阴道分娩。

  • 标签: 剖宫产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阴道分娩 母婴结局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颈部赘生物3个月余,于2013年10月25日就诊。患者自出生时发现左侧颈部出现红斑,随着年龄增长,红斑逐渐增大至成年,并出现结节状,未治疗。近3个月来发现颈部出现赘生物,渐增多、增大。来本院就诊。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生命体征平稳,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检查:左侧颈部片状红褐色斑,数个孤立米粒和黄豆大小的结节,部分融合,数个丝状突起。见图1、2。实

  • 标签: 丝状疣 葡萄酒样痣 合并症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主因消瘦2年余伴上唇、阴茎、阴囊赘生物6个月,于2008年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因体重进行性下降在外院检查发现HIV-

  • 标签: 艾滋病 巨大尖锐湿疣
  • 简介: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反应性炎症性皮肤溃疡,为副肿瘤性皮肤损害,伴发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实体性肿瘤少见,我院2017年11月诊治1例疑诊为糖尿病手感染的坏疽性脓皮病合并肾脏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口渴多饮8年,消瘦4个月,右手背部溃烂15d"于2017年11月21日入住内分泌科。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肾脏肿瘤 糖尿病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后至再次妊娠时限的不同分为A组19例(间隔时限≤3年),B组26例(间隔时限3-6年),C组20例(间隔时限6-9年),D组15例(间隔时限〉9年),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值和阴道试产成功率,及不同方法对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对各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检测发现,四组患者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患者采用阴道试产成功例数发现,四组患者在阴道试产成功率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采用阴道试产失败的患者再采用剖宫产手术,发现在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和缩宫素用量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切口愈合不佳和新生儿窒息例数上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在3年左右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最佳,适合再次分娩,但是时间越长子宫下段肌层厚度越薄,就会降低阴道试产的成功率。

  • 标签: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时限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因胸背部皮肤变硬1年余,于2007年6月就诊。该患者于2003年春季接受左侧乳腺癌

  • 标签: 硬皮病 泛发 乳腺癌
  • 简介:患者女,62岁。手背出现褐色斑疹25年,四肢反复脓疱角化5年、加重10d。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组织和免疫病理以及皮肤镜检查等诊断为汗孔角化症合并角层下脓疱病。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抗炎抗感染、支持治疗、皮肤去痂、外用药物、红光及UVB照射等治疗,全身症状消失,皮损明显好转。

  • 标签: 汗孔角化症 角层下脓疱病
  • 简介:目的:进一步认识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类型及特点,以早期发现及诊断糖尿病,减少漏诊。方法:对我院门诊2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皮肤病变调查,对其中162例合并皮肤病变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皮肤病变者占64.8%,其中感染性皮肤病居首位,各种皮肤病变中位居前三的为甲真菌病38.9%,湿疹19.7%,瘙痒症14.8%。42.5%患者合并多种皮肤病变。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合并皮肤病变。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皮肤病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做到对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2型糖尿病 皮肤病 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主因外阴、肛周巨大疣状增生物3月余,于2010年8月2日就诊我科。3个月前患者清洗外阴时发现增生物,之后增生物逐渐增多、增大,偶有破溃伴疼痛。曾在外院就诊因皮损

  • 标签: 尖锐湿疣 巨大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报告1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合并丙型肝炎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针对皮损程度实施皮肤创面综合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避光和预防丙型肝炎相关知识,充分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正确对待疾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经6个月积极综合治疗护理后,患者皮肤病损基本康复,目前病情稳定。

  • 标签: 卟啉症 皮肤 丙型肝炎 护理
  • 简介:报告1例毛鞘癌。患者,男性,76岁,右下肢红斑、丘疹、结节、水肿2年余,加重半年。皮肤病理组织检查:镜下见肿瘤组织,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并向真皮深层延伸,肿瘤组织呈小叶状分布,细胞大小不甚一致,小叶周边细胞体积较小,中央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并见突然角化,异型性明显,核大小浓染、核分裂易见,核仁明显,伴坏死;免疫组化:CK(+++)、CK5/6(+++)、p63(+++)、CEA(-)、CK7(-)、Bcl-2(-)、CD10显示间质细胞阳性,ki-67约80%阳性,PAS染色阳性。临床诊断为毛鞘癌。

  • 标签: 毛鞘癌 念珠菌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主因右侧头皮多发红色丘疹、结节1年,于2013年2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孕12周)发现右耳后出现一米粒大小无痛性红色丘疹,逐渐增大;此后右侧头皮不断出现新发类似皮损,并迅速增大。部分皮损可自行缩小,有时触碰破溃后出血不止。现产后2个月,皮损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局部外伤史,无过敏性疾病及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其父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姑母有哮喘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头皮及中线附近见多发性丘疹、结节,淡红至暗红色,直径0.5~2cm不等,未见融合,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正常。右侧颈部可触及黄豆大淋巴结1枚,无压痛,活动度好,表面皮肤无异常(图1a-1c)。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7.4%(正常值0.5%~5%),血清总IgE125IU/ml(0~100IU/ml)。右侧头皮部位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消失,真皮内见大量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管腔不规则,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凸起;血管周围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皮损采用钬激光治疗仪,1.0J脉冲能量,15Hz频率予以切除治疗。考虑患者皮损数量较多以及有自发性皮损缩小病史,因此予切除部分较大皮损,较小皮损未予处理,并嘱患者随访。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无新发皮损,遗留的较小皮损无明显增大,部分皮损自行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妊娠
  • 简介: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感染(Ct)与异位妊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1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健康孕妇11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孕妇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以及衣原体抗原检测。结果:研究组的Uu感染率为50.9%,Ct感染率为16.3%,Uu和Ct感染率为5.4%,对照组Uu感染率为21.8%,Ct的感染率为3.6%,Uu和Ct感染率为1.8%,结果显示,研究组中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分别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以上输卵管妊娠患者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初次输卵管妊娠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目前引起输卵管炎症、引发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之一。流产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异位妊娠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标签: 流产 支原体 衣原体 异位妊娠
  • 简介:目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中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各医院在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登记;并进行HCV抗体、肝功能和CD4细胞检测;多元回归法分析HIV合并HCV感染风险因素。结果HIV感染者978例,合并HCV的感染率为3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占合并感染者的81.3%,30~45岁年龄组HIV合并感染率为42.6%,无业人员HIV合并感染率为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年龄30~45岁和无正当职业的人群HIV合并HCV感染率较高,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泛发者罕见;肝、肾均有多发血管瘤者临床少见,我院2009年7月诊治1例晚发、泛发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合并肝、肾多发血管瘤病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肝多发血管瘤 肾多发血管瘤
  • 简介:目的探讨念珠菌阴道炎患者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检测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58例念珠菌阴道炎患者均取宫颈分泌物进行Uu培养及药敏试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79例。A组为单纯治疗组,局部放置达克宁阴道栓1周,同时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g/次,1次/d,共1周;B组为混合治疗组:局部放置达克宁阴道栓1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g/次,1次/d,共1周,同时给予Uu敏感药物多西环素片口服,0.1g/次,2次/d,共1周,或者克拉霉素片口服,0.5g/次,1次/d,共1周;2组患者均在治疗结束两周后复查念珠菌及培养Uu。结果A、B组治疗前Uu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6.20%、93.67%,治疗结束2周后,Uu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20.45%和14.46%。A组与B组治疗前后Uu阳性率比较χ2分别为0.13和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念珠菌阴道炎合并Uu感染率高,但联合抗Uu药物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Uu培养作为念珠菌阴道炎诊疗过程中常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不大,不推荐念珠菌阴道炎患者常规抗Uu治疗。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念珠菌阴道炎 治疗 常规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妊娠特异性皮肤病(SDP)患者围生期的转归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皮肤科及妇产科就诊的SD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DP组男婴52例,女婴38例.新生儿平均体质量(3.22±0.06)kg,孕妇剖宫产率52.63%,妊娠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1.58%,新生儿总的不良围生转归发生率为22.11%,与非SDP围生孕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海地区SDP患者胎儿平均体质量高,妊娠并发症多,不良的围生结局发生较多,需要进一步增加SDP中少见的临床亚型样本含量进行观察.

  • 标签: 皮肤病 特异性 妊娠 妊娠并发症 围生期转归
  • 简介:目的:观察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0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方式,肌注1mg/kg甲氨喋呤,口服米非司酮75mg/次,两种药物都是1次/d;对照组使用甲氨喋呤单药治疗,肌注1mg/kg甲氨喋呤,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β-HCG及包块大小、不良反应等病情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β-HCG及包块大小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一例患者出现高烧恶心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转移酶增长以及腹泻头痛的症状,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自行恢复。结论: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甲氨喋呤 米非司酮 联合治疗 异位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