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15岁。因左侧颈部红色丘疹4年,于2012年7月16日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颈部出现红色丘疹,并逐渐增多,呈单侧分布,无疼痛和瘙痒等自觉症状。既往身体健康,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颈部见数个红色丘疹,绿豆至黄豆大小,质中,呈单侧带状分布,见图1。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

  • 标签: 螺旋腺瘤 小汗腺
  • 简介:目的:旨在调查一般成年人群自我评估面部皮肤敏感发生率及其不同模式,以及与性别和日光敏感关系。方法:用标化11项调查表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过敏反应经历。这些问题探讨了皮肤敏感不同模式:模式Ⅰ(与血管反应相关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皮肤反应),模式Ⅲ(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针对女性模式Ⅳ(与月经周期相关皮肤发疹)。附加项目同时针对女性和男性,包括日光敏感度。问卷调查在与“SupplémentenVitaminesetMinérauxAntioxydants”(SU.VI.MAX)队列有关一个大样本中年人群中进行。结果:61%女性(n=5074)和32%男性(n=3448)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几率(分别为78%,72%和58%)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绝经前女性发生模式Ⅳ几率为49%,而修须后男性为41%。日光敏感被认为是皮肤敏感主要因素。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白晰个体常发生与模式I相关反应;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与特定环境条件相关(模式II)。结论:皮肤敏感是常见问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与男性和女性性别相关。

  • 标签: 面部皮肤 光敏感度 自我报告 成年人群 队列 MAX
  • 简介:报告单发性汗腺螺旋腺瘤1例.患者女,31岁,右上臂暗红色结节伴压痛10年余.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可见多个边界清楚瘤细胞团块,周围有纤维膜包裹,瘤细胞核密集和强嗜碱性,细胞相互交织排列,瘤组织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细胞核大,淡染,位于细胞团块中央;另一种细胞核核,深染,排列在细胞索周边.瘤细胞部分排列成玫瑰花样或呈管腺状结构.免疫组化:S100阳性.诊断符合单发性汗腺螺旋腺瘤.

  • 标签: 腺瘤 小汗腺 单发性
  • 简介:患者女,58岁。右侧小趾外跖侧根部淡红色斑块5年,皮损反复出血,逐渐增大。皮损组织病理:肿瘤位于表皮内,与表皮相连,界清,真皮乳头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一致,呈立方形,排列紧密,细胞核嗜碱性,可见导管分化,细胞间桥。免疫组化示:CEA(-),EMA(+),S100(-),PAS部分(+),P53部分(+)。诊断:汗腺汗孔瘤。予手术完整切除,随访未复发。

  • 标签: 小汗腺 汗孔瘤 足部 文献复习
  • 简介:目的:探讨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腋臭疗效。方法:随机将436例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230例应用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对照组206例应用切口剪刮法治疗。结果:切口超声乳化法疗效较好,有效率为89.4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6.47%,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腋臭,疗效好,遗留瘢痕,并发症少。

  • 标签: 腋臭 手术方法 超声乳化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含活性钙离子及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护肤品缓解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筛选127例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入组,受试期间面部单用皮肤屏障修护霜2周,期间避免外用及口服药物,收集患者临床照片及症状评分表,比较患者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及2周主观症状(干燥、灼热、瘙痒)和客观症状(脱屑、红斑)评分,并计算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与使用前相比,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使用皮肤屏障修护霜1周后,干燥、瘙痒、灼热、脱屑、红斑五大皮肤敏感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脱屑症状评分由(2.31±1.82)分减少为(0.83±1.09)分;红斑评分由(4.62±1.89)分减少至(3.01±1.81)分,主观症状干燥、瘙痒、灼热感症状评分分别由(5.84±2.50)、(3.70±2.71)、(3.00±2.64)分减少为(3.67±2.16)、(2.05±2.24)、(1.50±2.11)分;持续使用2周后,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等症状评分继续降低至(0.55±0.93)、(2.13±1.83)、(2.67±2.16)、(1.52±2.01)、(0.93±1.70)分,与使用前、使用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缓解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有效率加显效率在1周时分别为82.1%、66.9%、68.7%、72.2%、75.8%,2周时分别为90.6%、85.6%、87.8%、84.2%、83.9%。结论:皮肤屏障修护霜对缓解干燥、灼热、瘙痒、脱屑、红斑等多种面部皮肤敏感症状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皮肤屏障 面部皮肤敏感症状 活性钙离子 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 护肤品
  • 简介:患者女,31岁。右前臂屈侧暗红色斑块伴疼痛、多汗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可见丛状分布、数目增多成熟汗腺腺体,并见丛状分布血管增生伴成熟管腔形成。诊断: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

  • 标签: 错构瘤 小汗腺 血管瘤样
  • 简介:89岁男性患者,双下肢肿胀、血管迂曲20余年,左踝外侧皮肤反复溃破、结痂3年。皮肤科查体:左踝部紫色及褐色色素沉着斑,斑片上可见3个绿豆大小糜烂面,组织病理符合汗腺汗孔瘤及淤积性皮炎诊断。肿瘤经局部手术切除治疗,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 标签: 皮炎 淤积性 小汗腺汗孔瘤
  • 简介:目的观察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环境污染损伤防护及修复功效。方法按照敏感性皮肤入选标准纳入广州、北京和成都敏感性皮肤受试者,每天早晚使用净柔洁肤摩丝清洁面部和颈部,早上出门前将日间隔离乳均匀涂抹于面部和颈部。使用产品前及使用后第21天同一时间点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医生评估(皮肤受污染指标、产品抗污染效果指标、皮肤光泽及色斑变化)及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L*a*b*值、经皮水丢失(TEWL)值]检测。结果研究发现洁面摩丝对污染物清洁效果非常好占42.75%,效果好占46.58%;隔离乳对环境污染隔离效果非常好占32.29%,效果好占53.6%;使用产品前后双侧面部无斑区ΔEab值从2.31±1.3降为2.15±1.2,有斑区ΔEab值从1.95±1.31降为1.92±1.19(P=0)。产品使用前后面部TEWL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该研究护肤品可以有效清除粘附于皮肤污染物、隔离化学污染物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及物理性污染源(紫外线)对皮肤损伤,且不会影响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

  • 标签: 皮肤 敏感性 环境污染 护肤品 活泉水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现阶段实现彻底治愈具有很大挑战性。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理深入研究,一系列新治疗靶点不断涌现。研究提示分子生物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有望为银屑病药物治疗提供更多选择。目前大部分分子抑制剂还处于临床Ⅱ期或Ⅲ期研究阶段,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银屑病 Janus激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蛋白激酶C抑制剂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 简介:一71岁韩国男性前额出现孤立红色斑块。该斑块出现已有1年,并缓慢增大。体检发现前额上正中线部有一轻微隆起、1.5cm×1.5cm红色斑块。体力活动或情绪应激反应均不诱发该斑块出汗。皮损无疼痛或触痛。患者前额部无外伤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外分泌腺数目增加,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血管沟扩张。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外分泌腺对S100和癌胚抗原(CEA)染色呈阳性,血管沟对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呈阳性。上述结果符合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诊断。随访1年皮损无改变。

  • 标签: 血管瘤性错构瘤 小汗腺 前额 迟发性 癌胚抗原(CEA)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 简介:调查黑素细胞痣BRAF基因突变频率(V-raf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系物B1)是否与日光暴露方式相关,作者检查了120例从不同解剖部位,包括平滑皮肤切取获得性黑素细胞痣以及62例先天性痣,作者应用一种名为Mutector新型突变检测系统,该系统可行终点移动鉴定,能够检测样本中仅有5%杂合突变细胞,作者检测到突变在获得性痣中为105/120(87.5%),在先天性痣为43/62(69.4%),特别是作者发现标本中获得性痣突变中有35/43(81.4%)来自于从平滑皮肤和外生殖器处采集标本这些结果强烈提示UV光并不是BRAF突变高发必要因素,UV非诱导机体黑素细胞瘤细胞突变效果在痣发生中可能更重要,另外作者通过激光解剖法结合直接测序证明在先天性痣皮损内存在BRAF突变细胞异质性分布,最后,作者发现在中等大小先天性痣中存在低频BRAF突变(6/20,30.0%),多数有野生型BRAF痣者存在痣母细胞ras病毒癌基因同系物突变(9/14,64.3%),提示中等大小先天性痣与获得性痣和先天性痣发病机制不同。获得性痣和先天性痣显示BRAFV600E高频突变而中等大小先天性痣显示低频突变@...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表现及其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诊或复发后初诊斑秃患者初始皮肤镜征象以及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顺序,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斑秃发病男女比例相近,平均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32.6个月,临床类型以斑片型多见;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87.5%)、黑点(82.5%)、断发(77.5%)、短毳毛(76.25%)、感叹号发(45.0%),黄点、断发、短毳毛与斑秃病程呈负相关,感叹号发与轻拉发实验呈正相关,黑点、断发、感叹号发两两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二苯环丙烯酮(DPCP)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均未见明显新生毛发,而另外3组有1种或以上皮肤镜征象消失患者均伴有新生毛发增多.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口服激素组中4种征象(黄点、黑点、断发、感叹号发)均有.患者治疗后征象最先消失比例最高为感叹号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3周,第二消失比例最高为黑点,平均时间为7.6周,第三消失比例较高为断发,平均时间为8.2周,最后消失为黄点,平均时间为8.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叹号发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DPCP组患者病程长,病情活动度少,以重型及难治型患者占大多数,治疗起效慢.治疗后皮肤镜征象消失与治疗方法无关,与治疗起效时间有关,开始起效时间约在7.3周左右.超过随访时间所有征象均未消失患者,说明病情活动未得到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起效后毛囊重新进入生长期,引起感叹号发首先消失,随之黑点、断发亦消失。

  • 标签: 斑秃 皮肤镜 感叹号发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