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bladder,TCCB)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MGMT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意义.结果MGM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5%(26/8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76.7%,23/30)和膀胱正常组织(65.0%,13/20);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化Ⅰ级的阳性表达率为(48.6%,18/37),显著高于Ⅱ级(23.1%,6/26)和Ⅲ级(11.8%,2/17);但MGMT表达与膀胱癌临床分期、患者性别、患者年龄、肿瘤数量、发病次数均无显著相关.结论MGMT可能成为膀胱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简介:目的:建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提取经常规方法已被鉴定的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病原菌16srDNA全长,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BLAST软件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确定病原菌的种属。结果: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搜索到的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显示,3种病原菌测序序列分别与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序列一致。结论:16srDNAPCR方法可准确地检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并且缩短了检测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灶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08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诊治过程,并对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阳性率、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穿刺病理阳性率91.7%(99/108),穿刺成功率97.2%(105/108)。并发症:气胸15.7%(17/108),出血8.3%(9/108),气胸并出血5.6%(6/108),术后咯血12.9%(14/108),以上症状均较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快捷、准确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主穹窿蛋白(majorvaultproteinMVP)在口咽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咽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3例口咽鳞癌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法检测MVP表达,分析MVP表达与口咽鳞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73例MVP表达阳性率为67.1%,MVP表达阳性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MVP表达阴性患者高,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年总生存率为24.2%,MVP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VP表达与口咽癌病理分化和T分期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MVP表达是口咽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MVP在口咽鳞癌中表达水平较高,MVP的高表达增加口咽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可以作为口咽鳞癌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简介: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mi-1蛋白在3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mi-1蛋白在食管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6.6%和6.6%,Bmi-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Bmi-1蛋白表达与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Bmi-1蛋白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食管鳞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高表达是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实验组)及34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LUNX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实验组NSCLC患者外周血中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为58.93%,而对照组无表达(P〈0.05)。②NSCLC患者外周血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外周血LUNXmRNA的检测可作为评价NSCLC发生、发展潜在指标,对判断病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有何变化,系统性研究垂体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目前未见报道。本文分析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探讨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垂体腺瘤患者,采集入院第2天(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血液样品,进行细胞流式仪定量分析,检测外周血CD3+、CD4+、CD8+、CD19+、CD16+56、CD4+/CD8+比值,以及外周血IgA、IgG、IgM、IgE和补体C3、C4含量水平。结果:手术前,垂体腺瘤患者,其外周血CD4+、CD16+56、CD4+/CD8+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其外周血CD4+、CD16+56、CD4+/CD8+比值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血CD3+、CD8+、CD1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腺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和补体C3、C4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而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垂体腺瘤患者的细胞免疫严重受损,手术治疗可以改善垂体腺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eroxiredoxin1(Prdx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20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Prdx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胃癌和癌旁组织中Prdx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70/120)和25.0%(3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dx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5)和TNM分期(P=0.006)有关,与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分化和浸润深度无关。Prdx1阳性表达者的中位OS为56.0个月,短于阴性者的81.7个月(P=0.004)。Prdx1是影响Ⅰ、Ⅱ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0)。结论Prdx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早期胃癌预后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结合酶切及片段分析技术建立稳定的高灵敏度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检测技术检测血浆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的价值。方法设计针对野生型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予以降低野生型DNA背景。通过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的分析,以野生型序列为酶切底物,选择工具内切酶Tru1Ⅰ,设计内外两个PCR反应引物,且内侧引物一端予以标记绿色荧光。采用PCR-酶切-PCR-片段分析步骤,优化各反应条件,得到稳定的技术。以野生型DNA稀释突变型DNA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采用上述方法检测42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浆中EGFR19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采用野生型DNA稀释突变型DNA模拟检测本方法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出1∶1000(Mt∶Wt)突变型DNA。42例肺癌患者中5例血浆EGFR19外显子存在缺失,其中4例为15bp的缺失,1例为24bp的缺失。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联合酶切与片段分析的高灵敏度血浆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检测技术,能够有效从外周血中检测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
简介:吉士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儿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后留校附属二院即现在盛京医院外科工作至今。曾任小儿外科主任,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连续三届担任小儿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简介:目的:探讨miR-520a在结肠腺瘤性息肉、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miR-520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30例结肠腺瘤组织和55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520a的表达,分析结肠癌中miR-520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iR-520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结肠腺瘤,而结肠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在结肠癌中,miR-520a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miR-520a在结肠癌中低表达,提示其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锌原卟啉(ZPP)对白血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国产ZPP-3800型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分析1109例血液疾病病人及50例正常对照者的ZPP含量。结果发现缺铁性贫血ZPP值最高,MDS、白血病次之,再障(AA)、其它贫血次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恶性肿瘤最低,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疾病组(P〈0.01);白血病各类型间,虽然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经统计学处理,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血病病程中,随着疾病的进展ZPP呈线性关系;良性肿瘤及其它良性疾病与正常对照结果相似,P〉0.05。结论ZPP测定,对白血病早期诊断有重要实用价值,并对辅助治疗监测及判断白血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观察参麦针和心理干预在老年肺癌临终期内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命的意义。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静滴参麦针每天40mL.连续10d,同时接受心理干预和用EORTCQLQ—C30问卷进行生命质量测试,每三天一次,患者进入浅昏迷后自行终止。B组为自动放弃临终治疗并愿意接受上述方法的生命质量测试。用时序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两组患者同时接受止痛、止血、支持等对症处理。结果:A组EORTCQLQ—C30问卷评分明显高于B组,以健康自我评价和社会人际关系为显著,表明A组生命质量高于B组。A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比B组延长。家属对该方案的治疗非常满意。结论:参麦和心理干预治疗老年肺癌,延长寿命可提高生命质量。
简介:目的了解P16蛋白在外阴磷癌、外阴非瘤性上皮内病变、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正常外阴皮肤中的表达,探讨P16与外阴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正常外阴皮肤中P16的阳性率有高于其他三组的倾向,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外阴鳞癌组与其他三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1)。而外阴非瘤性上皮内病变与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期肿瘤P1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Ⅰ期(P<0.05),中低分化组P1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结论P16在外阴磷癌组织中呈低表达;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呈较高的表达;在正常组织中高表达。P16表达缺失与外阴癌变有关。
简介:目的检查annexinⅠ在食管癌前病变到食管鳞癌不同病变过程中的表达。方法按照研究食管癌早期病变的病理学取材方法取材,选择含有不同程度癌前病变的食管鳞癌标本11例,经连续取材制片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同一病例由食管癌前病变发展到食管鳞癌的全过程中annexinⅠ的表达改变。结果AnnexinⅠ表达水平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中呈强阳性(11/11,100%),低度癌前病变(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减弱(3/8,37.5%),高度癌前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明显减弱(12/14,85.7/%),食管浸润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阴性或显著减弱(15/15和3/3,100%)。Annex.inⅠ在食管低度癌前病变中的改变具有显著意义(P=0.002)。结论AnnexinⅠ是食管鳞癌早期侯选标志蛋白,在食管低度癌前病变时表达异常。
简介: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存在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骨肉瘤标本66例,采用CD34和PAS双重染色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VM存在情况,探讨骨肉瘤VM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VM与黏着斑激酶(FAK)、迁移诱导基因(Mig)-7表达的关系。结果66例骨肉瘤中存在15例VM,阳性率为22.7%。骨肉瘤VM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术式及术前化疗坏死率无关。VM(+)组FAK及Mig-7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VM(-)组。VM(+)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转移生存期均短于VM(-)组患者(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VM和术前化疗效果是预测骨肉瘤生存期和发生转移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VM存在于骨肉瘤组织中并且是其重要的预后指标,FAK及Mig-7与骨肉瘤VM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简介:目的:探索结直肠癌NRAS基因突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14例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扩增受阻突变体系检测上述标本的NRAS基因第二、三、四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分析该项检测的意义。结果:21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8例NRAS基因发生突变,NRAS基因突变率3.74%。第二、三外显子均突变四例,尚未发现第四号外显子的突变。NRAS突变状况在不同的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中尚未观察到明显差异。结直肠癌患者中NRAS基因的突变状况与其免疫表型ALK、Ki67、CAM5.2、Her-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NRAS基因的突变较低,主要为第二、三外显子的突变。NRAS基因的突变状况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免疫表型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