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比同一组检测者,使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QCT测量腰椎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设备,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志愿者63例(男性19例,女性43例),分别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BMD值和T值(n=63),再用QCT测量腰椎骨的BMD值和T值(n=63)。分别以QCT测量腰椎骨T值、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T值,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诊断标准1994年WHO制定,T值≥-1.0SD为骨量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低,T值≤-2.5sD为骨质疏松)。用SPSSl3.0软件对DTX-200和QCT测量的BMD值和T值,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组骨质疏松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两种设备的检测结果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同年龄段QCT测得的BMD较DTX-200测得的BMD要低,40岁以后更为明显,DTX-200与QCT测量的BMD值的相关系数=0.554(P〈0.01),二者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符合率为52.4%。结论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BMD值与QCT测量腰椎骨BMD值密切相关,目前直接使用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对QCT与DTX-200的测量结果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检测设备,不同的检查部位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或换算系数。
简介:目的揭示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生理病理过程的核心基因,并预测可能与之相互作用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acid,miRNA)。方法选取NCBI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基因芯片GSE57273,应用GEO2R和Morpheus分析软件获得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并通过DAVID(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IntegratedDiscovery)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应用STRING(SearchToolfortheRetrievalofInteractingGenes)、Cytoscape和MCODE(MolecularComplexDetection)软件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计算DEGs的各个连接度并分析网络集簇模块。由CyTargetLinker预测与核心基因互作的miRNA。结果本研究共获得841个DEGs,其功能主要富集于基因表达过程,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过程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共包含523个节点与2026条连线。本研究列出了前3个集簇模块,同时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HSP90AA1、EP300、SMARCA2、RANBP2、ASH1L、EIF4E、PTEN、CNOT6L、RPL7、KRAS,并预测出37个miRNA可与其中7个核心基因靶向性相互作用。结论核心基因与其相互作用的miRNA的发现可能有助于了解PMOP的病理机制,或为药物的开发提供治疗靶点。同时,通过对核心基因富集功能的鉴定为PMOP建立新的科学假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