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半月板在分散负荷、吸收震荡、稳定及润滑关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948年fairbank就从分析X线片中发现了半月板的损伤及缺失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存在联系,随后又有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半月板切除术会导致进行性退行性关节炎。全部或者部分半月板切除可使关节表面的峰值压力增加40%~700%,增加的关节接触面压力必然会同时导致关节软骨的退变。Rijk等人研究显示,与半月板切除术相比,立即进行半川板移植并术显著减少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而延迟半月板移植比半月板切除会导致更严重的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对于那些损伤较重的半月板.恰当的半月板移植不失为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异体半月板移植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半月板切除术 骨性关节炎 退行性关节炎
  • 简介:经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术是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脊柱疾病,主要是指经皮置人椎弓根螺钉,于体外安装支架,通过体外加压促使椎体形态恢复,并予以固定,以维持脊柱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着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最初简单的脊柱骨折的治疗,发展到现在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脊椎骨折整复外固定、椎体感染、脊柱矫形和诊断性腰痛外固定等。现就经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器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及主要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研究跟内、外侧皮神经支的体表定位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方法:解剖20例足踝部尸体标本,分别以内、外踝尖水平线以及内、外踝尖与跟骨结节连线观测跟内、外侧皮神经支的体表定位.局部封闭跟内、外侧皮神经支治疗35例足跟痛患者,以'治愈'、'有效'、'无效'标准进行评判疗效.结果:跟内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内踝尖连接跟骨结节内侧突后最突出处连线中点的稍下方;跟外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外踝尖至跟腱后缘水平线中点稍下方;临床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的治愈率81.3%,而封闭跟外侧皮神经支的治愈率为41.7%.结论:跟内侧皮神经支卡压是产生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有良好效果.

  • 标签: 跟内侧皮神经支 跟外侧皮神经支 足跟痛 体表定位 局部封闭 局部解剖
  • 简介:胸腰段脊柱活动度大,解剖结构又不如下腰椎坚强,决定了该段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Whitesides指出脊柱的稳定指的是能够承受压力而不会发生进行性的畸形及神经损害,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胸腰段骨折均为不稳定的。引。因此胸腰段脊柱发生骨折后需通过早期坚强的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随着对颈椎疾病研究的深入和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广泛运用,包括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在内的多项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正受到关注并被用于颈椎等脊柱疾病的治疗。PECD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之一,其具有医源性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1],因此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Bonaldi等[2]首次应用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之后逐渐扩大应用至各种颈椎疾病。Yeung[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制出第3代脊柱内窥镜系统(YESS)。随着内窥镜设备的更新及发展,工作通道内窥镜广泛应用于颈椎椎间盘切除术,各种手术器械通过工作通道在内窥镜下实现可视化,医生在清晰的视野下选择性地使用YAG激光或显微镊等清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4]。目前PECD主要有前路和后路2种入路,本文就近年PECD不同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综述文献
  • 简介:股骨干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四头肌粘连,致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给病人生活,工作带来不便。我院自1987年起对50例股骨中下段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应用医用硅胶膜衬垫预防四头肌粘连,尤其股中间肌和股骨干的粘连,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硅胶膜 股四头肌粘连 股中间肌 切开复位 膝关节粘连性僵直 股骨干中下段骨折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Patel等首次以金属网格板状的形式将钛网引入矫形外科,用于颚面骨重建与髋臼置换手术。一直以来,钛网常被用于治疗骨缺损,对钛网进行合理的剪裁与塑形后将其填充骨块,并移植于目标区域提供支撑作用。1986年,Harms与Biedermann发明了第1件钛脊柱内置物,将其设计成椭圆网格状柱形体,作为一种脊柱垫圈,为植骨块提供支撑,该技术明显提高了脊柱植骨融合率,同时使得自体取骨产生的髂骨、胫骨或腓骨植骨块骨折或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综述文献
  • 简介: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后提出的新兴学科。它以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为研究对象。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已得到广泛应用。蛋白质组学在成骨细胞代谢、破骨细胞代谢以及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从而在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提供其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以及寻找其治疗药物靶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质谱 骨质疏松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按照无应力遮挡原理,设计一种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的无应力遮挡的外固定器,使其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外固定器治疗2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2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骨折解剖对位,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本外固定器不仅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早期关节活动及无须行内固定取出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设计原理新颖,拓展性强等特点.从骨折治疗的进展看,无应力遮挡外固定器疗法将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器 治疗 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内骨折
  • 简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是日本学者T0mita等首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在后路脊柱器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整块椎板切除和整块椎体切除的手术技术,以整块的形式将存在于一个“脊椎间室”内的肿瘤及其周围的卫星微病灶完整切除,以避免术后局部复发。

  • 标签: 脊椎肿瘤 椎板切除术 矫形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器(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器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下应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及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评价其在颈椎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8例择期或急诊颈椎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为2组(n=84):Glidescope喉镜组(G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在快速静脉全麻诱导后分别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经口腔插管,记录插管操作时间、次数和并发症,并测量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L)、插管后l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G组84例患者中,78例一次插管成功,4例二次插管成功,2例插管失败,改为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插管成功率为97.6%;F组84例均成功插管。气管插管过程中2组的HR、SBP、DBP、MAP平稳,而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deScope视频喉镜插管迅速,成功率高,心血管反应轻微,操作简便,便于携带,适合颈椎外伤患者应用管理气道。

  • 标签: 颈椎 脊柱疾病 喉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插管法 气管内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结果经5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功能评定根据Dieust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8例.结论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固定器 治疗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铣刀与普通枪式咬骨钳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40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8~75岁,平均56.2岁。随机分为铣刀减压组及普通减压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手术减压时间、出血量、硬膜囊损伤发生率、脊髓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的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铣刀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34.0±9.8)min,减压失血量(166.7±52.1)mL,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仅出现1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0.9%。单纯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53.6±18.90)min,减压失血量(331.5±90.5)mL,术中出现2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57.6%,两组在手术减压时间及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铣刀对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普通减压方法相比,可缩短手术减压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 后路 铣刀
  • 简介:目的探讨空心变距无头拉力螺钉(Acutrak螺钉)与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1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4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29(16±3.21)个月,根据内固定不同分为Acutrak螺钉组(n=22),空心螺钉组(n=19),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患足功能及并发症并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Acutrak组V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3月Acutrak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Acutrak组术后随访中并发症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cutrak螺钉相比于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术后有着足部功能的恢复较快、疼痛较轻,并发症相对较少的优势。

  • 标签: LISFRANC关节损伤 Acutrak螺钉 手术治疗
  • 简介:骨质疏松症(简称OP)研究中动物模型选择的合适与否,不仅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成败.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型动物是否能模拟出类似人类骨代谢过程中的各项变化,从而为人类OP的防治研究提供确切可靠的指标。要想回答“那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最好”并非容易之事,实验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动物模型 OP 骨代谢 人类 模型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205例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男118例,女87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117例,右侧86例,双侧2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37例,高处坠落伤53例,重物砸伤15例。开放性骨折90例(GustiloⅠ型38例,Ⅱ型29例,Ⅲ型23例),闭合性骨折115例。本组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14d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腓骨均用钢板内固定,胫骨骨折钢板固定105例,髓内钉固定75例,外固定架固定25例。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周。按Johner-Wruth评分标准,205例中优132例,良47例,中18例,差8例,优良率87.3%。术后并发症:伤口不愈合,皮肤软组织坏死或缺损,经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1~2疗程仍有骨、钢板外露25例,其中15例行远端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5例行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或推移修复,3例行远端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2例行交腿皮瓣转移成活;感染15例;骨折延迟愈合16例,骨不愈合5例。截肢2例。结论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显露,避免在小腿前内侧的皮肤作切口,保护了小腿内侧皮肤,减少骨、钢板外露,为骨折愈合保存血供,保护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为胫骨骨外露进行的皮瓣转移保存供区,较好地实现修复重建,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单切口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45髋),全部得到随访,临床资料完整,平均随访(34.1±1.2)个月,对假体生存率、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39例(42髋),平均随访(31.5±1.6)个月,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假体生存率为97.7%,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髋关节评分比术前平均(48±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0±8)分(56~100分),仅1髋股骨头坏死为轻度疼痛,其余44髋均为轻微疼痛或无疼痛。2例为中度跛行,10例为轻度跛行,30例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无一例出现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结论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效果良好。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混合型 人工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共20个节段)进行颈椎前路SynCageC植入手术,并进行平均5.8月的短期随访.结果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SynCage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植物.

  • 标签: 颈椎 前路 融合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