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与肝细胞癌(HC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例HBVDNA阳性的HCC和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结果在65例肝细胞癌患者中,B16例(24.62%),C49例(75.38%);在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42例(58.33%),C30例(41.67%),肝细胞癌患者C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B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感染者中男性14例,女性2例,C中男性43例,女性6例(x^2=7.27,P〉0.01)。结论HBVC基因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DNA 基因分型
  • 简介:背景:多项证据提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的肠道黏膜中存在T细胞介导的低度炎症.树突细胞(DC)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目前关于DC在PI-IBS中作用的报道尚少.目的:研究肠道黏膜固有层DC在急性肠道感染的不同阶段对CD4+T细胞的影响,探讨DC在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PI-IBS.肠道黏膜固有层DC与脾脏CD4+T细胞于体外共培养120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7、Th2、Th1相关细胞因子IL-17、IL-4、IFN-γ水平.结果:与单独培养相比,CD4+T细胞与DC共培养后,感染后8周组IL-17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和感染后2周组(P=0.279):感染后2周组IL-4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和感染后8周组(P=0.204)三组间IFN-γ水平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DC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并使之活化可能是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的主要机制.

  • 标签: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树突细胞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 黏膜
  • 简介:自从1983年Warren和Mashall发现并成功培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下同)以及揭示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来,有关Hp感染与中医病证的关系,已逐渐引起重视.自1999年1月~2000年6月,我院对慢性胃病患者206例,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辨证,结合Hp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胃病 HP感染 中医病证 分型 诊断 HP检测
  • 简介:目的了解戊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5例胆汁淤积性戊病毒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汁淤积性戊肝炎占同期收治戊病毒性肝炎的15.4%(35/228).男22例,女13例,年龄55.1±13.8岁,其中≥60岁者为42.9%(15/35);乙、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为25.7%(9/35).黄疸消退时间为71.6.±21.82(41~126)天.血清总胆红素为255.55±118.42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57.8±582.3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12.4±460.9u/L,碱性磷酸酶(AKP)为316.86±237.62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为257.74±199.66u/L,痊愈22例,好转13例.结论由戊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炎符合淤胆肝炎的一般临床特点,但肝脏损害较重,黄疸程度高,持续时间长;老年戊肝炎患者更易发生胆汁淤积.

  • 标签: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近年来戊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戊肝炎中45例戊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特点。结果在45例戊重型肝炎患者中男性38例(84.4%),发病年龄35~72岁(平均58岁);2~5月和7~11月分别集中发病24例(57.1%)和16例(31.5%);在45例患者中,31例(68.9%)存活,其中35例早、中期重型肝炎存活29例(82.9%),10例晚期患者仅2例(20%,P〈0.05)存活;存活患者病程55~135天(平均76天);混合或重叠其它肝炎病毒感染19例(42.2%),其中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2例(63.2%);伴有血清AFP升高者36例,存活29例(80.6%),在9例无AFP升高者中,仅3例(33.3%,P〈0.05)存活。结论戊重型肝炎并不少见,具有病情重、病程长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影响生存的因素主要与发病年龄、病期和合并其它肝炎病毒感染等有关。

  • 标签: 戊型肝炎 重型肝炎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掌握影响肝性脑病(HE)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国内发表资料完整、统计设计合理的11个HE研究(共1131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HE诱因分别为:消化道出血43.8%,感染33.9%,电解质紊乱29.1%,大量利尿和/或放腹水14.5%,饮食不节14.2%,肾功能衰竭13.0%,手术/创伤6.0%,药物4.5%,输血/输复合氨基酸3.2%,腹泻2.4%,便秘1.8%,原因未明/无2.7%.与HE死亡率相关因素包括:①诱因数:单一诱因死亡率33%,二种诱因为71.4%;三种或以上诱因为92.3%;三组间差异显著(P〈0.01)。②诱因纠正情况:可纠正组死亡率为18.2%,未纠正组为100%,二组间差异显著(P〈0.01)。③HE分期:Ⅰ期死亡率为O%,Ⅱ期为4.9%.Ⅲ期为34.4%,Ⅳ期为85.1%,四组间差异显著(P〈0.01)。④肝功(Child—pugh分级):A级死亡率为19.8%,B级为49.8%,C级为80.8%,三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重视HE预后的危险因素,警惕多种诱因并存,消除其不利影响。保护肝功能是改善HE预后的重要途径。

  • 标签: 肝性脑病 荟萃分析 危险因素
  • 简介: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可以累计全身多个器官的慢性炎性伴纤维化的疾病,我科收治了一例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胰腺、胆道、肝脏和淋巴结的患者,在IgG4水平升高的线索上,完善影像学检查,积极进行鉴别诊断,结合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积极早期地应用激素治疗并密切随访,我们明确了诊断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IGG4相关性疾病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肝内炎性假瘤
  • 简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3:(1)黏膜:最常见,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2)肌层,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引起幽门梗阻及肠梗阻;

  • 标签: 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 浆膜型 腹水
  • 简介:本文报道一家2例腹肝豆状核变性病例,分别在4岁和6岁时发病,于发病后4周内死亡。例1,男性,4岁,因发热、乏力、纳差15天、尿黄5天、神志不清2天、肝功能异常于1992年6月8日住本院治疗,入院后查体神志恍惚,嗜睡状态,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浊音界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肋下1.5cm,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病 肝功能异常 腹型 石家庄市 传染科
  • 简介:目的探讨胃镜下置空肠管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采用导丝置管法,B组患者采用经胃镜导管推入法,C组患者采用内镜工作通道异物钳夹导管缝合线法,并比较三组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结果A组、C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而C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1)。A组、C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而C组平均置管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经内镜工作通道异物钳夹导管缝合线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可以作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鼻空肠管置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胃镜引导 鼻空肠管 方法
  • 简介:患者女,30岁,因上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20天,加重伴巩膜、皮肤黄染5天于1999年4月28日入院。发病前无暴饮暴食及饮酒史,无胆道疾病史。体检:体温37.8℃,脉搏132次/分、呼吸20次份、血压14/9Kpa(105/68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扶入病房。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肝掌,未见蜘蛛痣及出血点。双肺听诊未见异常,心率13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中上腹弥漫性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莫菲氏征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轻叩痛,移

  • 标签: 急性戊型肝炎 重症胰腺炎 胆道疾病 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 肝病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对2糖尿病病人胆结石与高胰岛素、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观察44例伴胆结石与64例不伴胆结石的2糖尿病病人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伴胆结石组病人的血清胰岛素、甘油三脂、胆固醇显著高于不伴胆结石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不伴胆结石组(P<0.05)。两组的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异常是2糖尿病病人胆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胆结石 脂代谢紊乱 高胰岛素血症 高危因素 发病因素
  • 简介: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为临床常见病,我们自1999—06采用自制中药溃疡平胶囊治疗临床所遇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寒的消化性溃疡8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寒型 胶囊 临床 中医辩证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淤胆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淤胆肝炎患者38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17例.两组应用肌苷、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甘利欣等治疗;治疗组在西药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湿退黄、活血化淤、解毒化痰的中药煎剂.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平均时间为39.4天,对照组为54.3天,两组退黄平均天数有较明显差异(P<0.01),肝功能其它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淤胆肝炎疗效较单用西药治疗有明显提高.

  • 标签: 中西医综合疗法 治疗 淤胆型肝炎 肌苷 肝泰乐 门冬氨酸钾镁
  • 简介:患者女性,16岁,因纳差,乏力,恶心,厌油8天,尿黄5天,右膝及左踝关节肿痛3天,于1999年1月6日收住院。既往无肝炎及关节炎病史。查体:T36.2℃,P76次/分R19次/分BP13/9Kpa,发育营养良好,皮肤粘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正常,肝肋下1cm,质软,脾未触及,肝区轻度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右膝及左踝关节轻度肿胀,运动

  • 标签: 戊型肝炎 踝关节 膝关节腔积液 关节炎病 山东省德州市 肝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内镜下表现的二种不同类型糜烂胃炎观察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数。Tend技术测定细胞凋亡指数。结果隆起糜烂胃炎37例,扁平糜烂胃炎33例,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16例胃癌对照组(P<0.01)。二种类型糜烂胃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胃癌对照组(P<0.01)。结论内镜下二种典型糜烂胃炎虽然病理提示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占相当比例,但尚不能作为癌前病变阶段。

  • 标签: 糜烂型胃炎 内镜特征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胃癌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肠外症状。目的:分析腹泻IBS(IBS。D)患者的肠外症状特点。方法:连续纳入113例IBS.D患者,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患者肠外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中,胃肠道外疼痛、泌尿系统症状、性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60.2%、37.2%、34.5%。胃肠道外疼痛以头痛最为常见(40.7%),女性较男性更易合并疼痛(P〈0.05):男女性的泌尿系统症状和性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更易发生咳嗽性溢尿(P〈0.05)。育龄期女性的痛经发生率为39.3%。结论:IBS-D患者常合并肠外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病鉴别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问卷调查 疼痛 泌尿系表现 性功能障碍 心理性
  • 简介:1996-01/2001-11我们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设计出尿流改道最好的替代方法。即把两侧输尿管移植于乙状结肠短袢时作逆流整形,这是第一膀胱乙状结肠膀胱。再于乙状结肠与即直肠交界处缩窄成漏斗状活瓣,最终尿液贮存于直肠内为第二膀胱直肠膀胱。

  • 标签: 手术配合 膀胱术 可控性 乙状结肠膀胱 输尿管移植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研究益气养阴中药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大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以治疗方法的不同为依据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北省邢台县医院收治的56例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总不良反应率的比较上χ^2=8.1781、15.9135;在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生存质量评分t=8.1390、3.0458、3.6928、6.3498、7.962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养阴中药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佳,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使用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益气养阴中药 FOLFOX4化疗方案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