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疗效及手术前血液成分的准备,总结成分输血经验,降低用血量,减少输血反应。方法:44例肝移植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1例来自韩国的患者,1例蒙古族患者;2例行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部分受体与供体之间有血缘关系,ABO、RH血型相合。将44例肝移植患者按照病情诊断,分为肝硬化组18例(40.1%),男13例、女5例;肝恶性肿瘤组26例(59.1%),男24例、女2例。根据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不同出血情况,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治疗,所用红细胞悬液均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肝硬化组成分用血量大于肝恶性肿瘤组(肝癌)。不同病情的肝移植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差异很大。讨论:术前明确患者的诊断及病程,探讨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成分输血治疗,应用白细胞过滤技术,减少输血反应,降低输血总量是保障原位肝移植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简介: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肝恶性肿瘤术后远期复发率及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照有无输血分为2组,每组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访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显示35例患者复发,其中输血组有25例(71.4%)患者复发,无输血组有10例(28.6%)复发,输血组患者术后复发显著高于无输血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围手术期输血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输血组患者肿瘤大小、侵袭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无输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术期输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围手术期输血可作为判断肝恶性肿瘤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了解术中自体血回输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对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中132例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回收量,回输量,异体血输注量,及手术前后Hb,Hct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共回收自体血146200ml,平均每例回收1107.6ml;共回输自体血83290ml,平均每例回输630.9ml。其中43例除自体血回输外,还分别输注了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和血浆。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患者术前术后的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能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节约血资源,并能减少或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组(I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术中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U。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①2组术后1dCD3^+、CD4^+、CD4^+/CD8^+较术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I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O.05);术后5dⅡ组CD3^+、CD4^+、CD4^+/CD8^+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而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I组CD3^+、CD4^+高于Ⅱ组(P〈O.05)。②术后1d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α2组均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5d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异体输血对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简介:目的:探讨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在颅脑外科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5颅脑外科进行PABD的15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进行PABD的颅脑外科疾病主要是脑膜瘤、胶质细胞瘤、垂体瘤和神经纤维瘤,分别占33.96%、28.93%、14.47%和11.32%。(2)脑膜瘤、胶质细胞瘤、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PABD自体血弃输率分别为11.11%、19.57%、26.09%和22.22%。(3)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组中Hb≥140g/L组的自体血弃输率显著高于Hb〈125g/L组、Hb125-140g/L组(60%vs10.00%,14.28%,P〈0.05)。结论:术前Hb水平高的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患者术后自体血弃输率高;颅脑外科患者进行PABD,患者受益不多;PABD需要进行改良。
简介:目的:评价一种直接从标本中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临床送检标本中筛选出46份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标本,进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与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Compact)/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比较,评价实时荧光PCR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VITEK-2Compact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其中MRSA12株,与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其中MRSA13株,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95%CI,75.75,100),97.06%(95%CI,85.08,99.48)。2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945(95%CI,0.839,1.000)]。结论:实时荧光PCR法是一种能从标本中直接检测MRSA的快速,敏感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术中洗涤式自体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03-2015-06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输的33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为自体输血组,以同期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患者45例为异体输血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异体血输注量、不良反应及输血费用等;观察自体输血组围术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变化情况;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和预后比较。结果:1自体输血组在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血费用显著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2自体输血组回输后及术后24hSBP、MAP及CV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下降(P〈0.05),WBC、Hb、HCT、PLT、SpO2明显升高(P〈0.05);3自体输血组伤口拆线时间(5.0±1.9)d,住院时间(5.7±2.1)d,明显少于异体输血组的拆线时间(6.6±2.2)d和住院时间(7.4±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液回收机对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不但可快速回收回输自体血,还可显著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血液保护和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改良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来评估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实施贮存式自身输血(PABD)的临床疗效和实用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PABD实施方案,有效节约血液资源,为临床贮存式自身输血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自愿进行PABD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经过PABD适合度的评估,以评估级别,采用随机法,随机分配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为PABD组,对照组为异体输血组。用改良的质量调整生命年(IQALY)来分析2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术后感染及预后情况。评估PABD的临床疗效和实用性,为临床开展贮存式自身输血治疗提供科学可靠有效的依据。结果:在IQALY的分析应用中,我们将较小的值定义为较为优良的生活质量;用IQALY计算得出值:IQALY试验组=16.67;IQALY对照组=34.00。结论:进行PABD的患者,预后情况较好、平均住院天数更少,在手术后输血不良反应和感染少,临床医生在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建议考虑这些后续的效应和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期妇女100例和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期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s、26.62s、15.93s、0.85s),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g/L、2.23g/L),血小板(PLT)2组样本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的PT、APTT、INR显著升高(11.27s、27.36s、0.89s);Fg、DD、PLT2组样本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期糖尿病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或)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简介: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对78例需要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患者作流式细胞筛查术检测,同时采用经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KPLUS试剂盒)做对照,比较2种方法的实验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的血小板抗体检出率为35.90%(28/78),PAKPLUS的检出率为25.65%(20/78),2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AIPA技术鉴定,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为阳性的患者中,有10例含抗HLA抗体,有1例含抗HPA-5b抗体,有9例为自身抗体。结论:成功建立了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并应用于临床检测;该技术拥有快速、易于操作的特点,且能实现程序化、标准化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估一种改良的血浆置换术在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确诊的116例重型ITP患者随机分组进入A、B、C组,A组为改良的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43例患者,B组为传统的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37例患者,C组为单用糖皮质激素组治疗36例患者。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浆蛋白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提升及血小板抗体水平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比较,A组在提升血小板速度及幅度方面更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清除血小板相关抗体能力更强,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凝血时间、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血浆球蛋白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置换后24h内浮肿、头晕、乏力症状发生率较B组有所升高,但A组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等发生率较B组明显下降。结论:改良的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成人重型ITP中疗效明确,疗效优于单纯糖皮质激素及传统的血浆置换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发热较传统血浆置换降低,不受血浆供给限制,随时可以开展,可节约大量血浆。但有可能发生低血浆蛋白血症,尤其是低球蛋白血症,需要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