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钙调蛋白抑制剂w_7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120只)皮质神经元,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染色方法确定神经元的比例;添加不同浓度的NMDA,制备细胞损伤模型,MTT法评估细胞生存力;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NMDA)、不同剂量w-7保护组(25、50、100μmol/L),MIT法评价细胞生存力;对上述各组进行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上述各组神经元的p38MAPK和NF-kBp65表达情况。结果①以NSE抗体标记培养的神经元,阳性神经元的比例为90.86%。②不同浓度的NMDA对培养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50μmol/L的NMDA对细胞的损伤以凋亡为主,以此剂量做后续实验。③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的吸光度(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损伤组比较,w-7各保护组A值均升高(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吖啶橙荧光染色可观察到凋亡细胞,保护组随着w-7剂量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量减少。(5)WesternBlot结果显示,w-7可以使p38MAPK和NF-KBp65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w-7可能通过降低p38MAPK和NF.KBp65的途径,对NMDA诱导的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临床体会进行分析。方法: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将我院接收的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入住ICU时间进行分组,分组设置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25例为术后直接进入ICU,后者25例手术48h后进入ICU,对上述措施实施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评估上述措施的可行性。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分析有意义;预后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术后及时进入ICU可以显著提升治疗及预后效果,对重型颅脑外伤并发症抑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患者身心健康。
简介:第6届中日德三国联合国际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心血管病,心脏内外、科进展,于2010年6月26~27日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召开,这次会议由中、日、德三国心血管内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心血管诊断影像学数十位专家做了有关专业领域内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涵盖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移植及辅助装置,心律失常,心衰治疗,以及心血管外科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等多个领域。这次刊出会议论文摘要选编精华,以帮助心血管专业同道了解相关领域的重要进展。会议发言全部采用英文。为使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发言内容,我们对部分讲座由主讲人提供了中文摘要,现同时发表,以飨读者。
简介:目的了解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ALl)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1999年2~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为脑卒中并发ALl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67±8)岁:脑卒中未并发ALI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10)岁对两组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以及急性期脑功能指标和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龄、意识障碍、哥拉斯格-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降低、咳嗽反射减弱、吞咽困难、鼻胃管饲、下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等是ALI的重要危险因素;性别、脑卒中类型、病前呼吸道疾病史和有无呕吐无统计学意义。ALI组入院第1天(脑卒中发病第1~3天),ALl的发生率为19%,入院第3天增至81%,第5天高达95%给氧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是判断ALI的重要指标;给氧治疗后,用氧合指数(PaO2/FiO2)反映ALI状况更为准确合理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脑功能损伤严重或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者,ALI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是老年人。
简介:目的对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50例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共65侧耳,分为两组:30侧耳为治疗组、35侧耳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使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1次/d,1个疗程包含10次,相邻两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7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不仅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成功率较高,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安全性较高。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仍是冠状动脉再通术(溶栓、PTCA或搭桥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分子心血管病学的研究进展发现,细胞凋亡现象存在于心血管系统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1].
简介:目的总结24例Ebstein畸形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9年5月24例Ebstein畸形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Danielson水平折叠法矫治畸形17例,其中同时行瓣环成形12例,瓣交界成形5例,瓣叶修补4例;采用Carpentier纵行折叠5例,均同时行瓣环成形:1例采用解剖矫治;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合并畸形同期处理。结果全组无死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和顽固性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无因三尖瓣病变再次手术者。随访2—81个月,心功能I级15例,Ⅱ级7例,2例恢复稍差,心功能Ⅱ~Ⅲ级。结论Ebstein畸形应尽早外科矫治,外科治疗应根据每例患者瓣膜和心室的具体条件选择恰当的术式.恰当的瓣膜成形或瓣膜置换可以取得较好的中、远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11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1~72岁,平均48±16岁。瘤体位于脾动脉7例,肾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肝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6例患者行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1例行多层裸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1~44个月(平均21.6个月),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动脉瘤复发;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肠系膜动脉瘤患者术后未见明显肠道缺血症状。结论经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