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研究中医方案治疗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腰背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腰背疼痛症状患者共 100 例,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包括观察组 50 例、对照组 50 例,观察组应用中医方案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将 2 组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 2 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 (P > 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1d(5.45±1.33) 分、治疗后 2d(4.55±1.24) 分、治疗后 3d 疼痛评分 (2.21±0.01) 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1d(7.92±1.12) 分、治疗后 2d(6.56±1.02) 分、治疗后 3d 疼痛评分 (4.44±1.23) 分 (P < 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 P < 0.05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腰背疼痛症状实施中医方案治疗,能够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同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研究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spleniclymphangioma,SLA)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LA患者资料,其中9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直接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观察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表现为脾大,其中2例有贫血、牙龈出血等脾功能亢进症状;2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病灶,9例表现为脾内单发病灶;11例均未见钙化及包膜。CT平扫均表现为脾内囊性低密度影,其中6例为单囊性病变,5例为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3例病灶呈轻度强化,其中1例病灶延迟期囊内容物出现强化。结论:SLA在CT平扫上表现为囊性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并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
简介:1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37岁,既往月经规则,量中等,近3个月来经期延长,量较之前明显增多,血、尿及粪常规检查正常。专科检查示: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中位,大小正常,质中,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厚6mm,宫腔内见节育器距宫底部37mm,部分位于宫颈管内,宫颈前后径35mm,宫颈管内见45mm×22mm低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示其内见较丰富的条形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为0.60。双侧卵巢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宫颈管内低回声,考虑为肌瘤,息肉,其他。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胃肠道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成人胃肠道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例患者中,3例单发、2例多发;发生于胃壁1例,十二指肠1例,回肠1例,回肠伴肠系膜多发病灶1例,回肠、结肠伴腹膜后多发病灶1例;病灶大小为2.4~23.7cm;其中4例病灶呈匍行生长趋势,伸入组织间隙;5例病灶均呈水样低密度囊性病灶,边界清晰,增强后均未见强化。结论胃肠道囊性淋巴管瘤多为单房囊腔,呈匍行生长,内含均匀液性低密度影,囊壁边界清楚,囊壁及其内容物一般无强化,与其囊性病理学特征相符。
简介:目的:探讨肝囊肿经皮穿刺置管硬化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的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过程中引流液染有胆汁的肝囊肿患者9例,均行囊腔造影,3例引入留置导管后即抽吸出浅绿色黏液样液体,3例抽净囊液后稍加负压即抽出浅绿色液体,2例注射无水酒精15min后抽出浅绿色浑浊液体,1例置管后持续抽吸出浅绿色黏性液体。结果:5例改变操作技术(抽吸囊液及注射酒精时轻柔缓慢、勿加压)、3例调整导管位置、1例延长留置导管引流时间(10d)后,胆汁性引流液消失,继续硬化治疗。结论:肝囊肿穿刺置管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可能与囊内压改变、囊壁损伤和侧孔位置不当有关,应经导管行囊腔造影,确认无胆管显影,通过消除负压吸引、加压注射,调整导管位置及盘曲张力,延长引流,待引流液胆汁消失变清亮,再继续行囊腔硬化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管电流和固定噪声指数(NI)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对下肢血管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固定管电流250mA)、B组(ATCM技术,50~380mA,NI12)各30例.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结束后分别对2组相同横断层面图像的股主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图像噪声(SD)进行测量,并对重组后的三维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2组数据之间差异.结果:2组的血管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后的三维图像均能完整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各级主要分支,满足诊断需要.B组的辐射剂量与A组比较,CTDIvol降低了51.72%(P=0.000,P<0.05)、DLP降低了47.87%(P=0.000,P<0.05)、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了43.90%.结论:下肢血管CTA采用ATCM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学龄前儿童正常胰腺显示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学龄前儿童按年龄分为4组,采用5~10MHz高频宽带探头和3.5MHz低频探头对54例正常学龄前儿童的胰腺进行扫查,测量胰腺头、体、尾的大小并扫查平面腹壁的厚度。结果:在学龄前儿童胰头、体、尾径线测量中,高频宽带与低频探头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频宽带探头对学龄前儿童主胰管的显示率显著高于低频探头(P<0.01)。同层面腹壁厚度与胰腺各部分(胰头、胰体和胰尾)的测量差值存在相关性(r=0.39,P=0.004;r=0.28,P=0.04;r=0.40,P=0.003)。学龄前儿童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年龄与高频宽带所测胰腺大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用高频宽带探头不仅能准确对学龄前儿童胰腺进行测量,还能更好地显示胰腺内主胰管等内部细节结构。
简介: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6例,均行常规CT和HRCT扫描。结合国内文献病例,对该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例均为女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且呈进行性加重。在常规扫描上见两肺广泛分布小透亮影及囊状影,分布均匀,囊壁较模糊。HRCT上表现为均匀清楚薄壁小囊腔,囊腔直径几毫米至20mm,壁厚1~2mm,囊气腔被正常肺组织环绕,病变分布无明显上下野、外周或中央差异。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平滑肌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疾病,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是本病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准确判断^99mTc-HYNIC-TOCSPECT/CT显像中胰头高摄取灶的性质。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99mTc-HYNIC-TOCSPECT/CT检查患者,包括可疑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tumor,pNET)或远处转移性NET寻找原发灶或明确NET行临床分期或随访者。根据视觉判断评价SPECT/CT图像上是否存在胰头高摄取,若存在高摄取,测量病灶部位、胰腺本底、肝脏本底及同层面竖脊肌本底的放射性计数,并计算得到病灶/胰腺本底比(L/P)、病灶/肝脏本底比(L/H)和病灶/肌肉本底比(L/M)。通过影像学随访或病理证实获取最终诊断结果。结果:125例患者中,20例(16.0%)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pNET,22例(17.6%)长期随访局部未见病灶,考虑为生理性摄取。pNET与胰头生理性摄取的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前者的L/H和L/M明显高于后者(P=0.001和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L/H和L/M判别pNET还是胰头生理性摄取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为0.789和0.725,此时L/H阈值为1.4。结论:通过L/H测定,有助于判断^99mTcHYNIC-TOCSPECT/CT显像中胰头高摄取灶为胰腺生理性摄取还是pNET。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daptiveiterativedosereduction3D,AIDR3D)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在上腹部CT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两组(每组30例)。常规组管电压120kV,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重建,对比剂用量1.5mL/kg;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V,AIDR3D重建,对比剂用量1.0mL/kg。测量两组图像肝实质、主动脉、右侧竖脊肌、前腹壁皮下脂肪的CT值及标准差,计算主动脉和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ratio,CNR)、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CTdose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DLP),计算辐射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dose,ED),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两组图像之间主动脉和肝实质CT值、CNR,SNR,图像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CTDIvol及ED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腹部CT检查中,AIDR3D技术联合低管电压(100kV)、低对比剂用量可在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同时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