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肠道微生物群如何通过调节宿主的代谢途径和免疫反应来影响胰腺癌(PDAC)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揭示肠道菌群介导的胰腺癌化疗耐药的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自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6例胰腺癌患者中进行。通过随机分配,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化疗并采取特定的肠道微生物调节策略)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化疗)。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合代谢组学和免疫组学方法,评估化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特定肠道菌群的调整与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相关联,体现为该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和肿瘤缩小率的提高。对照组患者未观察到类似结果。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分析显示,特定菌群的增加与肿瘤微环境中的抗炎和免疫促进因子表达上调有关,是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途径和免疫反应来实现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调节可以影响胰腺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肠道外感染性疾病患儿,对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粪便进行细菌学分析,并选取100例同期健康儿,对比分析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差异情况。结果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患儿占63.00%,其中Ⅰ度肠道菌群失调、Ⅱ度肠道菌群失调分别占33.00%、30.00%,无Ⅲ度肠道菌群失调,其中婴儿组肠道菌群失调比例高达80.00%,与幼儿组、儿童组患儿相比差异显著(P<0.05);患儿组肠道菌群组成比例变化明显,与健康儿相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小儿,尤其是婴儿而言,应慎重应用抗生素,选用窄谱抗生素,保护其正常肠道菌群。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器官”,与衰老及老年痴呆就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已有研究证实皂苷具有抗衰老和痴呆的功效,然而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在肠道内难以吸收,血药浓度低,需经过肠道菌群尤其是益生菌代谢转化为具有药效的物质。因此,皂苷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防治抗阿尔兹海默症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将就肠道菌群、皂苷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关系进行阐述。
简介:【 摘要 】 目的: 在酒精性肝病合并慢性腹泻患者治疗中采用肠道菌群重建治疗,分析价值。 方法: 随机 入组 56 例我院酒精性肝病合并慢性腹泻患者,选取时间 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7 月,数字表法分组,纳入实验组的 28 例患者实施肠道菌群重建治疗,纳入对照组的 28 例患者实施蒙脱石散治疗。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6.42% 、治疗后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后血清 TNF-α 含量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 P < 0.05 );对比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变化均获得了明显改善( P < 0.05 ),但是 2 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肝功能变化对比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酒精性肝病合并慢性腹泻患者治疗中采用肠道菌群重建治疗,价值较高。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期间应用抗生素对于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新生儿,将其中孕期存在抗生素暴露的新生儿归为暴露组,并按应用时间分为暴露3d亚组和暴露7d亚组各15例,另30例在孕期未接受任何抗生素暴露的新生儿归为非暴露组,在新生儿出生的第1天、第5天通过粪便培养观察新生儿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暴露组中孕期抗生素使用率最高类别为头孢菌素,占比66.67%,高于其他类型抗生素(P〈0.05);暴露组总体G+球菌计数显著高于非暴露组,暴露组G-杆菌显著低于非暴露组,暴露7d亚组的G-杆菌显著低于暴露3d亚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同时间点,暴露组新生儿粪便大肠埃希菌显著低于非暴露组(P〈0.05),。【结论】孕期孕期应用抗生素能够对新生儿肠道菌群正常建立产生破坏性作用,容易引发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紊乱,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而抗生素应用时间越长,破坏性效应越显著。
简介:摘要: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 由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引起, 其具体的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些年来, 研究表明RA与肠道菌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文献表明调节和改善肠道菌群可以降低自身免疫反应,有益于治疗RA的症状。故本文主要基于肠道菌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综述,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设想与展望, 为RA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