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宫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羟考酮的复合麻醉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间于本院进行宫腔镜手术的 200 例患者,以患者采取的不同麻醉方案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采用丙泊酚、羟考酮复合麻醉的研究组和采用丙泊酚、地佐辛复合麻醉的对照组,每组 100 例。组间对比心率与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麻醉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照组麻醉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有明显改变, 差异 存在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 存在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在宫腔镜手术中 进行 丙泊酚、羟考酮 复合麻醉不仅可以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2017年 4月— 2019年 5月,将 78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 39例(采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 56例(采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66.67%,明显低于观察组 94.87%( P< 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8.21%,明显高于观察组 5.13%( P< 0.05)。结论:通过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推广极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位妊娠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 120例,将 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 60例与对照组 60例,对照组接受甲氨蝶呤治疗,实验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91.66%(55/6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6.66%(40/60),差异明显( P< 0.05);实验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临床指标数据比对有意义( P< 0.05);实验组包块直径、住院时间、阴道流血停止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血清 β-HCG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临床指标数据比对有意义( P< 0.05)。结论:异位妊娠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预后,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危重症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应用钠络酮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录的86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43例采用常规治疗法的对照组、43例常规治疗+钠络酮治疗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 在临床治疗有效率这一指标方面,实验组数值远在对照组之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部分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2021年3月,期间从收治异位妊娠患者中选取78例完成分析。使用对比分析方法,以观察组和对照组为本研究小组名称,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将78例患者分入2组,分别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在研究期间统计患者相关资料,重点记录患者治疗有效率、包块大小等。结果:运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组异位妊娠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6.9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升异位妊娠患者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对患者运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包块显著缩小,具有较高安全性,建议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丙戊酸镁联合齐拉西酮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院2017年3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名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并按照一定的数字法来将其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再直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躁狂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分,再直接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BRM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HAMD-17评分也无明显差异。在治疗之后观察组的BRMS评分和HAMD评分要比对照组低,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更好。从表2的内容可以看出,对照组30名患者中显效人数为6人有效人数为10例,总体有效率为3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人数为11人,有效人数为13人,总体有效率为80%,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更高。结论 采用丙戊酸镁联合齐拉西酮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确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躁狂和抑郁的状态,并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异位妊娠患者计 72例,随机分为采用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 n=36)与联合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实验组( n=36),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 β-HCG水平、盆腔包块直径均小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对异位妊娠患者在采用甲氨蝶呤治疗的同时联用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有利于降低血 β-HCG水平,可显著缩小盆腔包块,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胺碘酮对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114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11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盐酸美西律片治疗,实验组采取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改善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HR指标、SBP指标、DBP指标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指标和心律指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将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 60例,入院时间为 2018 年 7 月至 2019年 12 月间,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接受利多卡因进行治疗的设为参照组,本组中有患者 30例,其余 30例将接受胺碘酮进行治疗,并将其设为实验组,分析这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从治疗有效率上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对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0.05);从心功能指标上对比,两组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不同效果。方法 从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选择60例纳入本次研究,以使用的药物差异为标准,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给予观察组患者口服莫沙必利进行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照组2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莫沙必利比多潘立酮更值得临床推广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来我院临床诊断疑似直肠肿瘤性病患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结果腹部CT平扫及动、静脉期双能量增强扫描,对于获得的虚拟平扫图像与真实平扫图像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真实平扫方式,良性肿瘤患者诊断50例,恶性肿瘤患者诊断50例,淋巴结转移诊断19例,诊断准确率为92.00%。采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方式,良性肿瘤患者诊断49例,恶性肿瘤患者诊断51例,淋巴结转移诊断24例,诊断准确率为96.00%。通过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发现,采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比传统的真实平扫方式,能够提高对患者肿瘤良性及恶性的诊断准确率,实现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诊断,提高整体的扫描图像质量,实现扫描整体准确率的有效提升。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结直肠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扫描与诊断,与常规的真实扫描相比,有较为良好的诊断准确率,实现扫描图像质量的有效提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良好,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效果及效率。 方法: 接受本次研究的患者共 82 例,全部来源于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参照组(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每日 25mg )和研究组(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每日 12.5mg ),每组各 41 例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参照组,本次对比的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含义( P < 0.05 )。 结论: 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能够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大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