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扼颈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件的现场及尸检特点,为此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鉴定及案件侦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发生的扼颈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例的法医学鉴定过程及结果。结果机械性窒息死亡他杀案件的发生具有一定时间性、区域性,加害方式以徒手、扼颈为主。结论扼颈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件基本都属于他杀,在现场勘察和尸体检验中注意甄别扼颈致死后伪装自缢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为50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B组患者为30例,进行有创正压通气。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应的机械通气治疗后,A组5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43例,治疗有效率为86.0%,B组治疗有效例数为22例,治疗有效率为73.3%。B组患者在通气过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气,30例患者均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00.0%。A组患者通气过程中2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8.0%。结论选取合适的机械通气方法对于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技术、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定时巡视等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后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后机械辅助排痰用于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排痰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中的120例小儿肺炎进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在雾化吸入后实施机械辅助排痰,对照组60例直接实施机械辅助排痰,比较两组排痰效果。结果对照组排痰后总有效率75%,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0%(χ2=4.6753,P=0.0306);观察组治疗后发热消退、气促消除、咳嗽消除、肺罗音消失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7.2883、11.5222、10.1058、10.9958、6.9637,P均=0.0000)。结论小儿肺炎经雾化吸入后实施机械辅助排痰能够加快临床症状改善,加快患儿康复,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应用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且意识清醒患者列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49例/组),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情绪焦虑、精神抑郁评分及脱机成功率。结果经统计显示,观察组焦虑情绪、精神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脱机成功率为87.76%(43/49)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35/49),P<0.05。结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膨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临床应用和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16日至2016年11月16日我院接收的9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治疗组采用膨肺吸痰法,比较两组的吸痰前后的血气分析值、机械通气时间及肺不张、肺部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吸痰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吸痰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肺通气时间、肺不张、气胸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膨肺吸痰法能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的低氧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安全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脑出血伴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与ICHI1之间相互关系。方法将103例患者重症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SP<90%时,A组给予加大吸氧流量加呼吸兴奋剂尼克刹米治疗,B组立即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记录年龄、血糖、白细胞计数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等。比较两组的ICHI(ICHI)公式ICHI=年龄(岁)/10+血清葡萄糖(mmol/L)+白细胞计数(109/L)-GCS评分,生存时间。结果A组1例好转出院;49例死亡,B组8例好转出院,45例死亡。治疗后变化差异P<0.05明显,ICHIP<0.05。结论ICHI能明确指向患者住院生存率,病死率,对机械通气对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有明确指向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程序化镇痛镇静(ProceduralSedationandAnalgesia,PSA)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0例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分为M(咪达唑仑)组和PSA组各30例。两组机械通气期间经过中心静脉泵入咪达唑仑,PSA组加用瑞芬太尼。比较镇静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PSA组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M组,并且达到相同镇静效果下静脉泵入镇静剂量明显减少;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SA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疗效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综合护理中加强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9月治疗的30例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对其加强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意义。结果30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在接受我科的综合护理与人文关怀护理之后,27例患者治愈,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为90%,死亡率是10%。在护理满意度的评价中非常满意22例,基本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加强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机控制呼吸联合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治疗,观察组采用间歇通气联合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治疗,比较两组的pH、肺泡氧分压以及肺泡二氧化碳分压等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和血乳酸浓度。结果观察组的pH、肺泡氧分压以及肺泡二氧化碳分压等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和血乳酸浓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通气联合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对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呼吸机控制呼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将重症监护患者疼痛观察工具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中。方法将2014年7月至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27例为治疗组,2013年7月至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17例对照组。对照组每两小时进行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和镇静躁动评分(RASS评分),CPOT疼痛评分>2分或RASS评分>0分者,汇报医生调整镇痛药物剂量。观察组每两小时给予RASS评分,RASS评分>0分者汇报,根据医生医嘱进行镇静镇痛治疗。结果在使用镇痛剂量方面和镇静评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静药物剂量方面、镇静达标后生命体征呼吸机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POT疼痛观察工具可以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与RASS评分结合达到预期镇痛镇静的目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ICU重症监护室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重症心力衰揭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这70例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3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2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位引流与机械排痰结合运用对长期卧床病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接收的88例长期卧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实施体位引流与机械排痰结合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排痰和感染控制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其呼吸、心率以及收缩压等各项指数的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其总满意率上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体位引流与机械排痰结合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协助卧床患者的排痰和控制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呼吸、心率、氧合指数等临床指标,有效降低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加大对该护理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