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检测,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并做好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方法从本院提取200例临床手术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并根据手术室医院造成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寻找出应对感染的策略。而观察组则是在患者感染的基础上寻找手术室感染的因素和应对策略以及控制管理。结果根据200例手术患者共发生20例的感染,其中对照组感染率为16%;试验组感染率为4%,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手术室医院的感染原因,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做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介入手术室医院的感染。结论根据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及时落实好预防感染的措施,以此来提高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非感染性乳腺手术患者,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100例,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为对照组患者提供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不采用任何抗药物,对比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术后体温以及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WBC计数以及术后体温等方面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两方面的指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与是否使用抗菌性药物无关,使用抗菌性药物增加了住院费用,但对于预防切口感染无显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胸外科Ⅰ、Ⅱ类手术切口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300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我科室病房装有空气消毒机,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手术切口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的是伤口暴露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切口细菌培养、换药次数、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切口红肿12例、甲级愈合146例、细菌培养阳性10例、换药次数(2.4±0.7)次、住院天数(6.8±1.5)d;对照组切口红肿11例、甲级愈合138例、细菌培养阳性13例、换药次数(6.3±2.1)次、住院天数(8.4±1.9)d;两组患者在切口细菌培养、切口红肿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和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备空气净化条件的心胸外科病房对Ⅰ、Ⅱ类手术切口采取伤口暴露为主的护理方法有利于病人伤口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导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并研究有效方法加以预防。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7月~2015年07月普外科手术患者259例。针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易感因素进行分析,并且研究有效方法进行干预。结果针对所有普外科手术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表现出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12例,疾病感染率为4.63%。其中实施阑尾切除术的患者100例,腹股沟疝手术90例,大隐静脉曲张9例,甲状腺次全切除10例,胃穿孔修补术20例,其他的手术30例。其中实施胃穿孔修补术感染患者7例,感染率为35.00%;实施阑尾炎手术感染患者5例,感染率为5.00%;其他手术未表现出感染现象。在手术部位感染率方面,各种手术方式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者在实施普外科手术的过程中,较易表现出手术部位感染的现象,对此对于易感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并且研究有效方法加以解决,将患者的自身抵抗力有效增强,有效做好手术室管理工作,成功降低出现手术室感染的概率,最终显著提高普外科手术效果,为患者的手术安全做出充分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导致阑尾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的相关信息,并提出科学的处理措施。方法在本院选取2007年1月到2017年1月近三年时间内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资料50例,并将其划分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针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导致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患者实施处理措施。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导致阑尾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包含手术时间不准确、手术的时机不恰当、手术切口方式不正确、患者基础疾病及年龄影响,以及患者身体素质不良。针对阑尾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实施急性科学的处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几率,并且能够提升患者病症恢复的效率。结论总结本次研究细节能够发现,针对阑尾炎手术患者进行系统性预防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几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患者身体恢复的效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细菌检验方法,总结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及措施。方法抽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细菌感染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皮肤软组织、肠道及穿刺液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分析。结果本次接受的检测共123例标本,阳性率为84.7%,其中病原微生物80株,包括24株真菌,33株G-菌,23株G+菌;引起感染的菌种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1例(22.0%),热带念珠菌10例(20.0%),其他真菌7例(14.0%),大肠埃希菌23例(46.0%),肺炎克雷伯菌21例(42.0%),铜绿假单胞菌19例(38.0%),引起感染的主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菌种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患者在住院期间无可避免不受到细菌感染,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的细菌检验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院内感染率,要在临床中加强细菌医院感染防治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利用品管圈提高基层医院外科手术患者自体血回收质量,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外科手术自体血回收质量。结果从2016年2月-8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自体血回收质量得到了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对基层医院外科手术患者自体血回收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提高了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妇产科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40例患者组成研究组,并选取40例腹部手术未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组成对照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方法。结果经过比对显示,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肥胖、手术时间过长、消毒不到位、未预防用药、病室污染以及换药拖延等,采取合理预防措施均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讨论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做出相应的预防对策,能提高患者手术质量和术后康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126例腹部手术切口的患者,对照组为63例手术切口无感染患者,观察组为63例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研究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对策。结果经过对切口感染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得出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消毒不到位、肥胖、手术时间长、病室污染、换药推迟及未采用预防药物。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合理的预防对策,63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均得到治愈。结论针对消毒不到位、肥胖、手术时间长、病室污染、换药推迟及未采用预防药物的危险因素,采取合理的预防对策,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升腹部手术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不同缝合方法及护理方法预防脂肪液化切口裂开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所收治的外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观察组),选取2014年11月之前外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纵切口以立8字缝合方法进行缝合,严格处理患者术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给予患者切口换药、间断俯卧、切口理疗、切口延期拆线等处理;对照组患者行纵切口以传统缝合方法进行缝合,术后出现切口渗液的患者应及时拆除此处1针缝线,采用甲硝唑进行冲洗,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给患者上药,采用蝶形粘膏拉紧患者切口处两侧皮肤,隔两天换一次药;详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0天,其切口愈合率优于对照组,切口裂开率也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亦少于对照组,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腹部肥胖且水肿、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患者腹壁纵切口行立8字缝合,其辅助切口理疗、延期拆线可有效预防与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