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取本次研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80例,时间为2015年9月—2017年12月,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采取产后操锻炼。结果观察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干预后盆底肌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具有提高改善作用,值得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2月9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服务,实验组应用盆底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效果;康复训练配合度;护理前后患者焦虑心理、盆底收缩压力、生活质量;盆底肌力≥III级比例。结果实验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康复训练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盆底收缩压力、生活质量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盆底收缩压力、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盆底肌力≥III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改善肌力和盆底收缩力,提高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三维超声对产后盆底康复前、后盆膈裂孔的变化及诊断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患者共78例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三维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对比分析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前后的盆膈裂孔三维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剖宫产患者与阴道分娩患者在康复治疗前盆膈裂孔的超声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经过治疗后,其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超声检查结果有一定恢复,P<0.05,但是剖宫产患者治疗前后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三维超声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患者治疗前后盆膈裂孔经阴道分娩的价值较高,有助于分析患者的康复效果,而剖腹产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不大,效果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000例,将其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手段,实验组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手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测定、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尿失禁、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及盆底肌收缩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手段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存在推广和使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行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与盆底肌肉锻炼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66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行盆底肌肉锻炼)与实验组(增加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临床干预情况。结果实验组盆底肌功能得分、尿失禁得分、子宫脱垂得分、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与盆底肌肉锻炼联合干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盆部原发肿瘤病变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及CT表现,探讨盆部原发肿瘤解剖学基础。方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例盆部原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灶性质、边缘、密度以及解剖部位同周围组织关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及手术证实,21例盆部原发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16例,良性肿瘤5例。15例瘤体位于盆部,6例累计腹部和盆腔。CT增强表现囊实性9例,实质性12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受侵11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10例。7例病灶内有钙化现象。结论盆部原发性肿瘤恶性占比较高,病变类型较复杂,通过CT增强扫描可准确确定肿瘤部位及解刨结构,对判断肿瘤性质,做出准确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盆地功能训练开展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接受盆底功能训练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成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21),与采用延续护理的观察组(n=21),比较两组患者经各自方案护理后的第3个月评价两组盆底肌力评分与护理满意率等情况并比较。结果采用延续护理的观察组盆底肌力Oxford评分为(4.51±0.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4±0.27)分,P<0.05。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盆底功能训练中开展延续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盆底肌力恢复效果,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盆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4例不稳定盆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骨折分型进行分组,其中骨折分型为C型的35例患者为甲组,骨折分型为B型的39例患者为乙组。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分析治疗并发症,通过为期8~12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等结果。结果甲组和乙组患者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差异较小,结果不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下地行走的时间在3~6个月之间,甲组稍长于乙组患者,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盆骨功能恢复结果较乙组患者更差,二者差异结果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畸形等后遗症。结论盆骨骨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临床分型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且分型为B型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C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0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手术治疗组(55例患者)、非手术治疗组(4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为6.67%,手术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为10.91%,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及其身体素质选择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继续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缓解患者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肌力及疲劳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9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49例)和对照组(B组,49例),予B组阴道哑铃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予A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肌力、疲劳度及盆底肌电压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肉肌力、疲劳度及盆底肌电压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相比于B组,A组盆底肌肉肌力、盆底肌电压显著升高,疲劳度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不仅显著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功能,还降低疲劳度,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