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分水岭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58例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为皮质分水岭梗死,对照组为皮质下分水岭梗死,均采用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的方法,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和发生率,影像学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100%,对照组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和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形态、颅内血管异常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分水岭梗死中诊断率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行的诊断技术,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64层螺旋CT 头颈血管造影 脑分水岭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所选患者均接受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并针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重建厚度分别为1mm、3mm,分析对比重建检查结果。结果3mm重建厚度检查中钙化斑块检出率、小钙化斑块检出率均比1mm重建厚度检查中钙化斑块检出率、小钙化斑块检出率低(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显著临床价值,且重建厚度不同,检出率也存在差异,所以应以患者情况为准选择适合的重建厚度,确保检查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CT血管造影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1月内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分别给予CT血管造影检查和MR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①CT检查符合率为85.8%,MR血管造影符合率为83.6%,数据分析,两种方法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比较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都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需综合分析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 标签: CT MR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时对比剂渗漏原因,探讨预防和相应处理措施。方法对1379例次冠状动脉CT造影患者进行分析,对比剂采用碘帕醇或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浓度为370mgI/ml,对比剂注射流率为5.0ml/s,注射剂量1.2ml/kg体重。结果共发生对比剂渗漏5例,总发生率为0.36%。结论经过一定的预防和处理,可以降低对比剂渗漏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DCTA表现。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7例中2例为StandfordA型,5例为B型。其中1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在三维重建中均可清晰显示。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 图像后处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与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测;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03%。结论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具有安全性、准确度高等特点。

  • 标签: 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DSA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了有创血压在临床工作中的效果与护理对策。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能准确反映危重患者尤其是休克患者血压的真实变化,正确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以提高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为目的。选择96例出生10min~26d的新生儿,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标本,观察组48例使用BD预设型一次性动脉气针,对照组48例使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比较两种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采血质量(误入静脉、混入气泡及凝血等)。观察组BD预设型一次性动脉采血针组一次穿刺成功44例(91.6%)高于对照组一次性5ml注射器一次性穿刺成功38例(79.1%)。使用BD预设型一次性动脉采血针进行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成功率高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新型动脉血气针 新生儿桡动脉 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螺旋CT,l.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l,注射流率3.5~4.0ml/s,肺动脉延迟2O~25秒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O~180秒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重建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24例患者共评价504段血管,221段血管狭窄,轻度狭窄116段、中度狭窄79段、重度狭窄18段、闭塞8段。侧支循环建立7例。发现钙化斑块237段,MPR、MIP、VR均能很好显示。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准确、可靠、无创的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下肢 动脉病变 血管成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5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通过DSA诊断作为金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诊断试验分析采用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52/52)、100.0%(2/2)。在两次检查中,真假腔的数量,主动脉破裂的数量和主动脉第一破口的位置统计学无显著差异,两种检查方式的累及髂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显示夹层假腔内有血栓者12例(23.07%),DSA无法显示夹层血栓情况。结论MSCTA与DSA均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式,MSCTA简便快速无创且可重复性好,完全可作为主动脉夹层临床筛查的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 临床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老年患者特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00例老年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6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特殊护理,对照组患者未开展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比两组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心率显著变化63例(10.5%,屏气不良36例(6.0%),图像质量不佳31例(5.2%);对照组患者心率显著变化319例(53.2%),屏气不良152例(25.3%),图像质量不佳137例(22.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老年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能够在特殊护理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心率显著变化,避免屏气不良,提高图像质量,对老年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日后,老年患者的特殊护理,可推广应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 标签: 多排 CT 成像 老年 特殊护理
  • 简介:摘要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和欧洲卒中会议上,再次提出了“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的论点。血管病的研究成为当今国际卒中界及国内脑血管病的研究重点。本文简单对血管病的定义、分类、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危险因素 认知功能障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降低漏诊、误诊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52例急性肺动脉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肺动脉栓栓塞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发绀。D-二聚体敏感度为94.2%。心电图、超声、X线片均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作用,CT肺动脉造影的敏感度为90.4%。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急性肺动脉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及时、合理的诊断与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总结30例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经验,术前测量生命体征,行造影剂药敏试验及手术相关的基础准备,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穿刺侧肢体制动,定时查看穿刺处有无渗血,穿刺侧肢体足背搏动情况。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血管痉挛药物,止血药。经过治疗和护理,除1例出现迟发性造影剂过敏外,29例病人造影术成功,康复良好,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出现。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病的唯一“金标准”1。但由于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病人在术前、中、后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易造成患者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等变化,影响造影效果,术后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尿潴留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我科8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瘤患者在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接受有效围手术期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动脉瘤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均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根据其就诊时间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手术中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接受围术期护理,对比两组动脉瘤患者护理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瘤患者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过程中,接受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脑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掌背动脉复合蒂岛状皮瓣在修复手外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第一掌背动脉/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合并拇指末节脱套伤及其他手指外伤。结果本组6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良好,质地佳,感觉重建,供区形态功能良好。结论第一掌背动脉/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蒂岛状皮瓣易于解剖,损伤小,术后形态质地佳,感觉良好,耐磨擦,特别适合于拇指腹侧伤面的修复。

  • 标签: 第一掌背动脉血管复合蒂岛状皮瓣 手指 皮肤缺损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