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小儿呼吸道感染痰液中细菌分布情况,并进行药敏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住院的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选取1200份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致病菌株进行对应的药敏实验研究。结果在1200分痰液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228株,阳性率为19.00%(228/1200),其中主要为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格高菲肠杆菌,其次是流感嗜血菌、副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等。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格高菲肠杆菌均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度较高,而对呋喃妥因耐药性较高。结论我院小儿呼吸道感染痰液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和格高菲肠杆菌,且不同细菌对抗生素药耐药性不同,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2007-2009年消化科住院疾病构成及费用情况,为进一步防治疾病提供资料。方法筛选2007-2009年消化科住院病历,记录患者一般信息,住院费用,根据出院记录的第一诊断进行分类,应用MicrosoftExcel2003和SPSS16.0软件整理和统计分析心血管疾病的构成情况,研究3年来的疾病变化规律及相关费用信息。结果1.2007-2009年消化疾病主要分为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胃肠炎,消化道肿瘤,胰腺炎,药物或食物中毒。2.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逐渐增高,住院天数逐渐缩短。结论1.2007-2009年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消化科住院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胃肠炎,消化道肿瘤为主,病种稳定。2.患者住院天数逐渐缩短,住院费用逐渐增加,应注意合理收费。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儿科临床痰标本的耐药性,分析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原因以及耐药性,旨在为儿科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的1432例儿科痰培养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痰培养标本进行药敏实验,根据实验结论分析,指明了病原菌相关抗药性。结果在这1432份痰标本中,其中有678例存在着细菌,这些细菌中革兰阴性菌的比例较大,仅次于克雷伯菌。根据实验检测得出,在这些病菌中总共运用了19种抗生素,其中有18种抗生素在实验中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细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从而使得药效发挥受到限制。结论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患者所产生的病菌比例较大,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治疗环境和方法的选择,并且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选择科学、适宜的临床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12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6例再次剖宫产产妇(RCS)与同期86例首次剖宫产产妇(PCS)进行比较,将34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VBAC)与同期34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VBNC)进行比较。结果120例产妇中70例进行阴道试产,其中38例试产成功,成功率为54.29%;RCS组中手术产率为77.91%。VBAC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先兆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与VB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S组预付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显著高于VBAC组(P<0.05);RCS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以及严重粘连的比例显著高于PCS组产妇(P<0.05)。结论阴道分娩能够明显减少再次开腹手术并发症,且明显缓解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产科产妇分娩方式的调查,了解影响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6年8月于我院产科分娩的145例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孕妇的年龄、孕周、产次、疾病史、营养状况、个人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记录。利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相关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式对影响分娩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145例孕妇中,剖宫产78例,自然分娩67例;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孕妇在孕前体重、产前体重、孕前1年服用矿物质或维生素补充剂、身体指数、吸烟史、负面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孕妇的产前监护和管理,针对孕妇的实际情况给予其心理安慰、支持和鼓励,指导孕妇选择最适宜的分娩方式,以提高分娩成功率,保障母婴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对负压引流方式与虹吸引流方式在胃肠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在本院胃肠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负压引流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虹吸引流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术后总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费用明显较少,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有所降低(P<0.05)。结论虹吸引流方式应用于胃肠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要优于负压引流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议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