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和经腋路单针法臂丛神经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拟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双针组合单针组,各80例,评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双针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较单针组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支神经阻滞的总成功率双针组明显高于单针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路臂丛阻滞双针法和单针法均可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双针法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针法,阻滞更完善,双针法临床更易操作且安全性更高,适宜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牵拉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进行剖宫产术产妇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仅进行布比卡因麻醉,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进行小剂量舒芬太尼麻醉。结果实验组中,12例产妇发生寒战,所占比例为12.0%。对照组中,42例产妇发生寒战。实验组与对照组产妇寒战发生率分别为12.0%与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51例产妇未发生牵拉痛,所占比例为52.0%,实验组中,82例产妇未发生牵拉痛,所占比例为8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与12.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麻醉中应用小剂量舒芬太尼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显著预后寒战,避免牵拉痛,提高患者产后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肾调督针法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补肾调督针法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5.71%(54/63),好转率为11.11%(7/63),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治愈率为42.86%(27/63),好转率为26.98%(17/63),治疗总有效率为69.8%。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调督针法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突出症可缓解患者疼痛,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入调任通督针刺组和口服左匹克隆西药治疗组。在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6.7%,两者总有效率无差别(P>0.05),针刺组的痊愈率较西药组高(P<0.01)。治疗后针刺组PSQI测评各成分计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调任通督针法组PSQI减分更明显(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刺法和口服左匹克隆均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且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改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等方面均更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单手进针法在新生儿静脉穿刺中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缩短穿刺时间。方法将16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采用单手进针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操作,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置管操作,观察两组的首次静脉穿刺留置成功率及穿刺时间。结果观察组的首次静脉穿刺留置成功率为99%,穿刺时间(5.32±0.50s),对照组的首次静脉穿刺留置成功率为88%,穿刺时间(6.82±0.60s).可见观察组的首次静脉穿刺留置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留置针单手进针法能有效提高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留置的成功率,并缩短穿刺时间,从而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在预防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寒战和牵拉痛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实施剖宫产术的90例妇女作为实验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5例。手术时,试验组使用罗哌卡因以及小剂量的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则予以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组间患者手术中麻醉后的情况比较。结果麻醉过程中,试验组出现牵拉痛的患者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麻醉过程中试验组出现寒战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小剂量的舒芬太尼应用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中,临床效果理想,可使寒战及牵拉痛的出现概率显著降低,应用前景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地佐辛联合氟哌利多使用在阑尾炎手术中对牵拉反应的作用。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20例患者行阑尾炎手术,分别观察患者在手术前、切皮前、牵拉阑尾时、手术后等各个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浓度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在收缩压(t=7.392,P<0.05)、舒张压(t=6.991,P<0.05)、心率(t=5.847,P<0.05)存在显著的不同;地佐辛+氟哌利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10.753,P<0.05);地佐辛+氟哌利组在恶心(χ2=5.384,P<0.05)、呼吸抑制(χ2=5.384,P<0.05)、嗜睡(χ2=6.639,P<0.05)等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地佐辛联合氟哌利在阑尾手术中的使用对缓解手术中的牵拉反应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调神疏肝针法对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刺组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帕氟西汀治疗,针刺组采用调神疏肝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进行HAMD评分及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两组在治疗14天后,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即P>0.05.治疗第42天时,针化刺组焦虑/躯体化数值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HAMD评分可以观察,两种疗法的起效时间和整体疗效基本相似;在焦虑/躯体化治疗方面,针刺明显优于药物。从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测定可以观察,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影响也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促使抑郁的恢复,患者的HPA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