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应用多普勒技术对50例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30例异常。其中25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侧颈动脉血流量对称性偏低,管径及头颅CT无异常,脑电图部分改变,主要表现为低幅慢波,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多普勒复查正常,说明CT正常不能否定脑缺性血管病的存在,CT不能代替多普勒检查,另5例主要表现为双侧颈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其中3例为双侧血管经狭窄,CT提示全脑萎缩,脑电图呈低幅慢波;另2例CT提示左颞后顶区,右枕外侧区梗塞,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表现相应部位慢波灶达6~7级。CT异常者,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多普勒检查和脑电图及临床症状变化不大,故多普勒检查对监测脑动力循环有一定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经颅多普勒(TCD)的变化并作对照分析。方法:对78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BAEP和TCD的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AEP异常的有59例,异常率为76.0%。其中表现为脑干型35例(59.3%),混合型18例(30.5%)和内耳型6例(10.1%)。在TCD异常的55例,异常率为70.5%。主要表现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或增快;血流频谱改变及PI值增高。结论:BAEP能敏感地检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听通道神经功能的异常,而TCD则可了解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异常情况,联合应用BAEP和TCD检测对后循环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僵人综合征为少见病,本文报道1例表现为颅神经支配肌僵直的僵人综合征,总结其诊治过程经验,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医生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S)和孤独症儿童(AC)在脑干听觉反应(ABR)检测中的特点。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电生理仪及Click短声刺激,测查32例AS和30例孤独症(AC)和40名健康儿童(NC)的ABR。结果:AS组、AC组及NC组在绝对潜伏期波Ⅲ(Oz脑区),绝对波幅波Ⅲ(Oz脑区),波V(Oz脑区)上有差异极显著性(P〈0.01)。与NC组和AS组相比,绝对潜伏期波Ⅲ(Oz脑区)上,AC组延迟于NC组和AS组(P〈0.01)。波幅分析所见,绝对波幅Ⅲ(Oz脑区)AC组低于NC组和AS组(P〈0.01);绝对波幅波V(Oz脑区)AC组也低于NC组和AS组。AS组与NC组比较,差异未达显著性(P〉0.05)。结论:ABR对临床辅助诊断AC和AS有初步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三项检查联合应用于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8例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74例,脑电地形图异常12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异常为100%。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比(χ2=25.06,P〈0.001)经处理有极显著差异,脑电地形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比(χ2=4.12,P〈0.05)经处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脑动脉硬化病人进行观察,是判断病变程度性质的重要依据,并可对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评估脑动脉硬化病人的大脑动脉状况提供有益的信息。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脑动脉血流动力的改变及钙拮抗剂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25例脑出血患者及15例使用尼莫地平的脑出血患者病后48小时内至病后4周的经颅多普勒(TCD)动态观察资料,以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为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后两侧MCA的Vm均可降低,PI均可增高,但血肿侧较对侧更为显著,病后1周左右上述改变最为显著,病后4周左右恢复至病初水平;尼莫地平可使脑出血后脑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程度减轻,恢复至病初水平的时间缩短.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占位效应和由此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水肿是脑出血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TCD可通过对脑底动脉流速、阻力指数的观察,对其发生、演变及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尼莫地平可以改善脑血肿周围缺血状态,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