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的诊治方而,普遍存在术前误诊率高和首次术后癌残留率高这两方而不足。本研究旨在对甲状腺癌的CT表现与病理相关性进行探讨,发现甲状腺癌CT表现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00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其采用CT诊断,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其相关性。结果100例甲状腺癌中63例密度不均匀,60例形态呈不规则状,74例肿瘤边缘模糊不清楚,31例出现瘤周“半岛状”瘤结节,22例瘤周“强化残圈”征;40例肿瘤出现钙化(其中18例细沙粒状钙化,10例混合性钙化,12例表现“囊内钙化性结节”);38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28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癌患者进行CT诊断有明显的特征,不同病理类型与患者钙化形式、外周受侵情况关系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出止确的术前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采用普瑞巴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2月~2019年3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9例患者。参照组患者给予吗啡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普瑞巴林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镇痛效果总有效率94.87%明显比参照组总有效率82.05%高,两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比参照组患者低(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比参照组患者低(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采用普瑞巴林治疗,能够增强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2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驱黄药物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时间等指标大小。结果在2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中,其中有45例轻度患者,所占百分比为22.50%,102例中度患者,所占百分比为51.00%,剩下的53例患者属于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为26.50%,感染因素、围产因素引起新生儿黄疸症状,主要是以中度胆红素指标升高为主要标志,因此在临床中需要对其相关疾病影响因素加强识别和观察,提前做好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保证胆红素浓度大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高效。
简介:摘要目前黄疸茵陈颗粒主要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药治疗研究,这几年一直都在进行,取得效果相对来说也比较明显,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利用黄疸因颗粒进行辅助治疗,如果患者因为这种病住院的话会首先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目的主要是为了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值和间接胆红素值,如果以间接胆红素值增高为主会使用蓝光治疗,在进行蓝光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入相应的补液和酶进行良好的诱导,在进行完上述工作后加入黄疸茵陈颗粒,在患者服用后再次对患者进行测量时会发现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值降低较快,再过一段时间后通过肉眼也可以分辨出皮肤上的黄疸呈现出消退的趋势。目前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单纯的用蓝光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的要快很多。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上以光疗为主的几种治疗方案对患有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在临床上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抽取近三年内在我院住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者232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8例。第一组用光疗+茵栀黄口服液+肝药酶诱导剂口服用药进行治疗;第二组用光疗+茵栀黄口服液+贝飞达进行治疗;第三组用光疗+白蛋白进行治疗;第四组光疗+茵栀黄口服液+贝达飞+白蛋白进行治疗。四组治疗时间均为一周。一周后测定新生儿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全身黄染情况,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哪一组的治疗方法最佳。结果四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地下降、黄染情况也有明显的减轻。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第四组和其余三组在治疗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其治疗效果优于其余三组。结论以光疗为主,联合茵栀黄、贝达飞和白蛋白等药物制剂的治疗方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最优的治疗效果,可推荐在临床上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对AGM的药理学作用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简述,其次重点对AGM治疗NP有效机制的最新文献研究进行了汇总,最后分析了AGM治疗NP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具体综述内容如下: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调查,观察将其应用于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取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60例,均分两组展开研究。将 GTR 术后 8—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组于研究组,将GTR 术后 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于参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本组对比牙周健康指数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牙槽骨缺损深度( DB) 值组间对比未见明显性差异(P>0.05),各组术前数偶对比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应用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对牙周炎起到积极控制的作用,有效防止牙槽骨的吸收,促进骨胶原及骨基质的合成。